郑板桥守诗句

作者:im 时间:2023年06月17日 阅读:81 评论:0

  

郑板桥守诗句

郑板桥守诗句

  郑板桥是中国清代文化名人之一,其作品涉及绘画、书法、诗词等多个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一直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守。

  

守与心境

  郑板桥的“守”并不仅仅是指守住某些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种守住内心的境界在他的诗词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1. 守的对象——自然景物
  2.   郑板桥在守住自己内心的同时,也喜欢守住自然的景物。他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自然风光,挖掘自然之美,史称“太湖派”。“九華山上初红,高柳岸迟疑。山色千重无意,时见一枝飞鸟。”(《晚春湖畔》)可见,郑板桥通过观察自然,以精神上的守护,表达了对自然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景致和风情的喜爱,这种守住自我对于他的文化贡献来说不可小觑。

      

  3. 守的对象——心境
  4.   郑板桥也经常在诗中表现出对内心守护的思考。他强调“安”、“静”,借以体现一种对世俗社会嘈杂喧闹的反感,表达出对内心宁静与安详的追求。“幽居半为渔樵处,清溪无事逐悠悠。云外人间何处去?坐拙山南学古游。”(《浣溪沙·幽居》)这首词意境闲逸优美,描绘了一种远离尘嚣,专注内心的生活方式,反映了郑板桥追求内心深处的安宁和宁静的心理价值。

      

  5. 守的对象——道德准则
  6.   视道德准则为目标,看重理想实践,他的诗词中还多次涉及对自己道德标准的守护。他有《义士行》:“燕赵英雄转战至,一从江上到昆明。好向行人借两眼,报知潇湘去远程。”在这首词中,以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病中涟翠阁”为出发点,引发个人内心中对于义气、忠诚、爱情等价值的追求,其内在的天性让他把身体之外的东西都投诸内心,亲身去感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理想境界。

      

守的意义

  郑板桥的“守”,是一种贯通生命的精神力量。守住自我,维持精神平衡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们逐渐失去内心守护自我的能力,甚至被浮躁、贪婪和追求虚荣所侵蚀,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处于失落和迷茫状态之中。

  我们可以从郑板桥的守中获得启示,人应以淡泊寡欲的态度,守住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如止水的状态;如此,一方面可以起到调节心态、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在时代变迁、价值观异化之时,能坚持自身的理想信念。

  

守和文化传承

  郑板桥的诗词创作中,有不少珠玉般的篇章,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人生体验。这些经典的诗篇凝结了郑板桥所守护的不朽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正如毛泽东所说:“把古人的东西读一读,他们在东西里面有生命,把生命给你传过来,你就从生命中获得了温暖无限的东西。”郑板桥的守诗句也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是一种可持续的、可以让后代子孙领略的宝贵财富。

  

结束语

  郑板桥的守是一种精神传承,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珍视并继承郑板桥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坚守人类共同的精神信仰,守住自我,始终秉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标签: 内心 郑板桥 精神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2910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务虚的诗句优美
下一篇:带月曜诗句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