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幽州和冀州合称为幽冀之地,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涌动着无数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他们用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感受和思考,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句,被后人传颂不已。今天我们来一起探寻幽冀诗句的魅力所在。
“秋夜将晓出篱门,忘杯酒,吟成哀。 身下常扫青苔径,目送长安缥缈回”——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是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其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一句中,几个简单的字眼凝聚成“凄凉的感觉”,引起人们对于暮色逐渐散尽,半夜即将过去的感慨。直到最后一句“身下常扫青苔径,目送长安缥缈回”,才自然而然地想到此刻的登临者,他目送长安深远缥缈,心中萦绕着家乡恋人的思念,引人回到了古代秋夜行走于城楼之上的空灵寂静之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这首经典的五言诗,放眼整个中国诗歌史都是璀璨耀眼的,其中的三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疑是给这首诗增添了神奇和美感。描绘的是在极远的北方,在漫天飞雪的冬夜,一位远离故乡的诗人,躺在张床上,面朝窗外照进的明月,静静地思念着故乡亲人的情感。通过句式的镜像对称和奇妙的押韵,在平淡的语言之中却往往依然能勾动人们心中的感动,犹如风中的落叶般惹人悲伤。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登鹳雀楼》。
这是王昌龄的名篇《登鹳雀楼》,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经典诗句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该诗句雅俗共赏,具备听起来非常好听,但却没有过多的修辞点缀装饰,而且这种语言通顺易懂,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情感。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人曾说过,北风是最神秘的风,也是最有美感的风之一。而美得如此动人心扉的北风,也只有在冀州和幽州这样优美的地方才会出现。岑参所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描绘北风和雪的融合,以及一场春风吹起万树梨花,为早春时节增色不少的诗篇。这首诗就是如此的富有画面感觉,让人想起那些深藏在北国风光中的美,也让人感觉到北国和南国恰好相反的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李商隐写的一首《静夜思》很短,仅仅四句话,但却成为了“最会写月亮的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也只是咏叹了一次祖国的远景,却成为了“三百年来屈指可数的千古一篇”。而陈子昂写的《登幽州台歌》则是唤起人们对于民间涉猎最深、关怀人民生活最切实的感受。诗中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感,号召人们齐心协力,努力为中国的繁荣稳定和幸福生活作出贡献。正因为有了这种愿景,长太息掩面泪,看似狰狞而实则不失尊严,应声而哭,使得陈子昂在当时的诗坛上获得了相当大的支持。
总之,幽冀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产生的诗文自然是早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了人们品味美的窗户。既紧扣时代的精神内涵,其普遍性则具有极高的普适性,给我们带来了创伤与悲伤、哀思与兴奋,激励着我们继续进行更广泛的思考和更高层次的体验,从而引人深思、沉浸在其中,享受着祖国大地所孕育的灵魂美。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3194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5-03im
2025-04-22im
2025-04-22im
2025-02-16im
2024-02-10im
2025-04-22im
2025-05-01im
2025-04-29im
2025-05-03im
2025-05-02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