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顺,字彦德,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词受到了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常以理学的思想为其写作风格的基础,因此他的诗词多有深刻的道理和思辨的味道。反映出他在学术上对理学的纯熟掌握和理解。他的作品传承了先贤之学,既深刻博大,也富有情感。
友顺的诗歌主题多以思辨、传统美德、自然景观以及伦理道德为基础,这也是正统文化的高雅表现,凸显了古人崇尚人文精神和追求人性思想的价值追求。同时,他的作品语言规矩好看,篇章整齐,结构周密,长于铺陈,形式上属于较为雄奇豪放的抒情诗。另外,他的诗歌还常常用到对比手法及意象描写等技巧,不仅深入描述感受,而且往往带有深层思辨。这种诗歌风格独特,使得他的作品在清代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句诗写的是人在赏景时会有亲切感,觉得“落花时节”(春天)和一个人都好,亲情生发。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这句诗是写胡思乱想的景象:野旷的小路上,云和路一起黑下来,看到远处船上的灯火,此境的清凉与雅致使人不自觉地爱上了江南水乡。
"岚气百重吞两市,烟光十里绕双溪。"
这句诗对山、水的意象的描绘非常明显。与前二句意象晦涩的宋词不同,此诗的意象几乎为平面式,不像前二句富有错综复杂、含义深(se)远之感。这句诗将层层迭起的岚气与十里烟光挂上平行关系,如黑暗中两点闪亮的星光。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句诗的主题是“人生苦短”,写的是“白发三千丈”的老人仍在进世, 缘忧(积极的负担)似个长,内心慨叹,“何处得秋霜”意指官场政局的沿革,官员临退休前将自己的头发剃成秋霜色,以示退休后学者专注治学,更寓意自己的残缺和无常。
友顺这位古人作品中唯美的音韵与排比、修辞与比喻带给我们现世的启示——诗意境界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不能孑然一身的过日子。诗歌是通向心智透明和观照精神世界的,它来源于我们眼前、大地与大海、春天与秋日间的慢慢流淌的雫儿,枝头即将落下的叶子,和读者心中垒起的种柱。
友顺的诗歌与我们现代人有很多共通之处。我们也会有思辨的时候,也会感到亲切和清凉,也会面临人生的苦短等问题。友顺把自己的思想转换成语言艺术的形式,传达给他的后人,而我们同样可以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或想法,用一段或一首文字来表达出来,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友顺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性、人文精神、追求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索,正如今天的我们也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友顺的诗歌在其深刻和艺术上已经表达了人性、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领悟,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3481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1-14im
2023-05-26im
2025-02-09im
2025-04-17im
2023-05-25im
2025-04-18im
2023-05-31im
2023-05-25im
2023-06-14im
2023-06-21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