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是一种在诗歌中常常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突兀而明显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味到诗歌的感情和形象。
“突然”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发生的突然性质。然而,在诗歌中,突然也有着独特的用处。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形容草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枯萎和生长,突然地传达出时间的无情和非常。而后面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突然地出现了希望和再生的感觉。通过突然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加有力和生动。
突兀指的是一种由于程度、内容、形式或结构等方面的意外性和破坏性,因而立刻引起注意或反应的修辞手法。
鲁迅的《荷塘月色》中写道:
“荷叶上露珠,接天莲叶无穷碧。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这首诗中,鲁迅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个句子,向读者突然展现了一个令人惊艳的形象。通过突兀的方式,创造出一个通过岁月老去的庭园里依旧有生机勃勃的形象。这种手法既不失庄重,又具有独特的美感。
突如其来,形容某个事件或情况只会突然出现,而没有先兆或征兆。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就运用了这种手法。他写道: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万物静观皆自得,天公地道总堪称。
时人不尽如此,但愿长醉不愿醒。
在这首诗中,“时人不尽如此,但愿长醉不愿醒”这句话的“突如其来”使得整首诗瞬间转化为一种绝望和失落的情感。通过一个短短的词语,传递了整篇诗的主题和情感。
突围意味着要以奋勇直前、孤胆英勇的精神,在困境中打破重围,逃离危险现场的修辞手法。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中就用到了这种手法。他写道:
你带月色来,我提竿上马,
穿竹过溪水鸣锣。倚箭楼,曲卷中寻人难。
一笛谣,十年心事吹尽,
游戏人间无再少儿女颜色。
在这首诗中,“你带月色来,我提竿上马”和“穿竹过溪水鸣锣”等句子把读者带入到了一个奇特而神秘的世界中。随后的一片诗境中,诗歌呈现出一股神秘、美好、凝练的气质。整首诗就像行动与意境交融的突围之约,使得诗歌在紧张和暗淡的情况中获得突破和震撼。
突破是指以欲望、力量或技巧等手段,强行打破某种境况,或挑战某种权威、规则等。在诗歌中,突破也常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出现。以现代作家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
洗尽铅华,见素抱朴,少住为佳。
伏枕石琴,流连忘返,有时放歌。
青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诗中的“青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追求。这种思考和追求需要用力量和技巧来实现,在诗歌中也需要通过突破手法来表现。海子通过音调、意境和情感三方面的交错融合,使得“青眼明月几时有”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冲击力,成为整个诗歌的亮点之一。
以上就是一些常用的突的诗句和表现手法。通过运用突的方式,能够让诗歌更加生动、有力、美好,并让读者领略到意境和情感变幻的美妙。在今后的写作中,读者也可以选择适当的突兀或升华手法,来突出诗歌的主体和情感,达到效果的最优化。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3797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