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诗句与节日

作者:im 时间:2023年08月10日 阅读:71 评论:0

  

哪些诗句与节日

哪些诗句与节日

  节日是人们欢聚一堂,共度团圆时刻的日子。而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很多诗句都与节日有关联。本文将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节日和相关的诗句,让我们进一步感受诗歌之美,体验节日之乐。

  

1.春节

  1.   除夕钟声到远山,一年一度又元宵。

      ——唐·白居易《元日》

      

  2.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杜甫《春望词》

      

  3.   春节花簇锦城头,二月山城未见春。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里介绍的三首诗分别出自唐代的白居易、杜甫和王之涣。其中白居易的《元日》描绘了除夕桥日到来的喜悦,杜甫的《春望词》则描述了整个长安城的热闹景象,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着重描绘了春节期间的城市景观。

  

2.清明节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唐·刘禹锡《桂林二首·其一》

      

  2.   虎啸早深山,凤歌晚黄苑。

      祭扫千行泪,南华一梦魂。

      ——宋·司马光《登忠义楼》

      

  3.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唐·李商隐《夜泊牛渚怀古》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为亡灵献上祭品并向族谱纪念自己已故的祖先。刘禹锡的《桂林二首·其一》以桂林山水为背景,歌咏了清明节时大自然的美景,突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司马光的《登忠义楼》则表达了哀思之情,感叹英雄气概,同时也凸显出对清明节的传统文化的尊重;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则寄托了较为深切的思乡之情。

  

3.端午节

  1.   转蓬莱,披青罗;应-first-手,饮长江。

      ——唐·李清照《行香子·赋得古原草送别》

      

  2.   浴蒲阳池上草,去年花里逢君道。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   细调环珮素琴间,杨柳丝丝弦外缠。

      青春城日暮,客乐园春残。

      ——唐·王之涣《送别》

      

  端午节,也称重阳节或端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龙门的习俗。李清照的《行香子·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运用了多个象征性的意象,把景物、人物和文化都融入到这首诗中,使诗歌非常生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配以在马嵬坡下烈士墓碑旁有感而作。王之涣的《送别》则着重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是端午节时诗人对朋友的珍重送别。

  

4.中秋节

  1.   寂寂幽居散清景,径柏无人过自成。

      ——唐·张商英《中秋》

      

  2.   润物细无声,月儿弯弯照九州。

      ——唐·太白《秋夜曲》

      

  3.   千里共婵娟。

      ——唐·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作为一大家族团圆日,中秋节蕴含了无限的浪漫情怀。张商英的《中秋》则着极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一个人独自端坐在一颗柏树下,静静地感受着中秋节带来的宁静;杜甫的《秋夜曲》则很好地将音乐学、诗学和哲学相结合,把月亮的光芒和音乐美妙地结合在一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运用了直接而又带有象征性的表述方式,将中秋节与团圆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5.元宵节

  1.   杨柳堤畔谁家燕,借啼愁听满陵泉。

      ——宋·晁补之《元夕闲坐》

      

  2.   半壶纱窗影,扁舟柳棹声。

      ——宋·欧阳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3.   天上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唐·李白《将进酒》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灯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这里介绍的三首诗分别出自宋代的晁补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4297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写给武汉诗句
下一篇:带日月的诗句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