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被誉为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一,其许多建筑物、景观和文物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就是月波楼,它是颐和园中一座由多个小亭子组合而成的建筑群,常常被人们用于赏月、观景、吟诗等休闲娱乐活动。在许多文人雅士的笔下,月波楼也曾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句,这些诗句以其深刻的意境、卓越的艺术表现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成为人们传诵和叹赞的经典。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如水。”这是宋代文学大师苏轼所写的《浣溪沙·月波堂上迎凉送暖》中的一句。这句诗体现了月波楼所在的环境与气氛,画出了恬静而柔和的月光、幽深而温润的水波以及楼上凉风拂面的愉悦感受。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这句诗都充满了诗人感性生活之美。
辛弃疾在《鹧鸪天·登徐州城楼望月作》中道:“楼高月小,水落石出,基调自然惨绿。”这句诗出自明代文学家辛弃疾之手,表现了登上楼顶,远眺月波楼时的壮丽景象。尤其是那“水落石出”的描述,让人感到冷峻而深沉。
唐代文学巨匠杜甫曾在《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清辉透照,宴寂悄兮焕灏霁。数点轻星,伫睇久兮心任意。”这句诗歌是在他孤独地走在月波楼下,纵情吟咏自然之美时所作。这句诗清新、朦胧的意境,让人感到脱离尘世的悠闲和宁静,是一首美好的诗作。
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也曾经有过到月波楼赏月的感性体验,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过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反映了人们忆家伤情的真挚感受,而“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让人心有所感。
明代张养浩《颐和园二十四景》中则有《月波楼》的诗作,其中提到:“霜菊照秋心,银枝裹素影。红斋疏影罩,碧幕窈窕迎。游赏终当夜,悠扬送客灯。”张养浩的这首诗表现了月波楼秋夜的美丽形象,那闪着银光的菊花、幽深的月影以及飘逸的色彩在文学中得以完美呈现。
总之,北京颐和园中最为著名的建筑物之一,月波楼,被许多文学家用深邃、优美的语言描摹于文学作品中,从而让这一古老的建筑在今天也得到了广泛的赏析和传颂。这些诗句使月波楼具有了另外一种历史意义,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69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