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出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篇主要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文章背景
赵惠文王九年(公元前290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军队节节败退。赵惠文王派廉颇为将,率军迎战秦军。廉颇采用坚壁清野的策略,使秦军无法攻入赵国境内。
秦昭王见无法攻克赵国,便派人去赵国游说,说秦国愿意割地求和,并尊赵惠文王为帝。赵惠文王听后,心动了,便召集大臣们商议。
廉颇坚决反对与秦国和解,他说:“秦国狼子野心,不可信。如果我们与秦国和解,秦国一定会趁机吞并赵国。”
蔺相如也反对与秦国和解,他说:“秦国背信弃义,不可信。如果我们与秦国和解,秦国一定会再次攻打赵国。”
赵惠文王听后,打消了与秦国和解的念头。
三、文章内容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大臣,他们都对赵国忠心耿耿。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他作战勇猛,百战百胜。蔺相如是赵国的谋臣,他足智多谋,善于辞令。
廉颇和蔺相如虽然性格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在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精神。
廉颇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军可以被夺走统帅,但个人的意志是不可夺的。这句话体现了廉颇坚定的意志和对赵国的忠诚。
蔺相如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璧,而大王以璧假秦。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且秦王之为人,蜂准长颈,鸟膺豺目,豺声少恩而信甘言。先时,秦王尝遣使者至赵,赵王与之书,言事皆称“寡人”。秦王闻之,大怒,群臣谏曰:“以秦王之威,而赵王敢称“寡人”,非自大何?”秦王说之,乃复修书,曰:“寡人既得璧,则立赵王为帝。”赵王以为秦王之信之,是以先遣璧。今秦王已得璧而背约。且以秦王之为人,岂以十五城与赵邪?且负赵,覆秦之计,乃曰“以十五城请易璧”,岂不くい邪?”这句话的意思是,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赵王把和氏璧借给秦王。赵王难道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王吗?况且秦王这个人,鹰钩鼻,细长的脖子,鹰一样的胸部,豺狼一样犀利的目光,声音像豺狼。他寡恩少义,却善于说好听的话。先前,秦王曾经派遣使者来到赵国,赵王与他书信往来,言语中都自称为“寡人”。秦王听到后,非常生气,群臣劝谏他说:“以秦王之威,而赵王敢称“寡人”,这不是自大是什么?”秦王听从群臣的劝谏,于是重新修书一封,写道:“寡人既得璧,则立赵王为帝。”赵王以为秦王是真的相信他,所以才先把和氏璧送过去。现在秦王已经得到了和氏璧,却背弃诺言。况且以秦王为人的为人,难道会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吗?背弃赵国,颠覆秦国的计谋,却说“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这不是奸诈狡猾吗?
廉颇和蔺相如的话语都表现了他们对赵国的忠诚和对秦国的憎恨。他们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向秦国屈服。
四、文章意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篇作品表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他们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向秦国屈服。他们的事迹激励了后人,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典范。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6937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28im
2025-04-30im
2025-04-29im
2025-04-30im
2025-04-28im
2025-04-28im
2024-01-19im
2024-02-29im
2025-04-30im
2024-02-10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