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拿粗挟细在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

1. 拿粗挟细的基本含义
拿粗挟细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用一个粗壮的词语来夹杂一个纤细的词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拿粗挟细的常见形式
拿粗挟细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常见形式,具体如下:
- 粗细词搭配:拿粗挟细最常见形式是粗细词搭配。例如:“年深日久”、“变化无常”、“白驹过隙”、“须臾之间”、“光阴似箭”、“瞬息万变”。
- 实虚词搭配:拿粗挟细也常常出现实虚词搭配。例如:“怒发冲冠”、“义愤填膺”、“疾恶如仇”、“含情脉脉”、“魂牵梦萦”、“爱不释手”。
- 状动搭配:拿粗挟细还包括状动搭配。例如:“蓬头垢面”、“狼狈不堪”、“手忙脚乱”、“惊慌失措”、“慌忙失措”、“手足无措”。
二、拿粗挟细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和事例
1. 拿粗挟细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拿粗挟细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鲜明的对比性,这种对比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 “年深日久”:年深和日久都是形容时间长,但年深比日久要长,两者搭配,可以增强时间的久远感。
- “变化无常”:变化和无常都是形容变化多端,但变化有规律,无常则没有规律,两者搭配,可以增强变化的无常感。
- “白驹过隙”:白驹和过隙都是形容时间快,但白驹过隙比过隙更快,两者搭配,可以增强时间的紧迫感。
2. 拿粗挟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拿粗挟细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 “怒发冲冠”:怒发和冲冠都是形容愤怒,但怒发比冲冠更愤怒,两者搭配,可以增强愤怒的烈度。
- “义愤填膺”:义愤和填膺都是形容义愤,但义愤比填膺更强烈,两者搭配,可以增强义愤的慷慨激昂。
- “疾恶如仇”:疾恶和如仇都是形容憎恨,但疾恶比如仇更强烈,两者搭配,可以增强憎恨的程度。
3. 拿粗挟细具有丰富的艺术性
拿粗挟细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 “蓬头垢面”:蓬头和垢面都是形容不整洁,但蓬头比垢面更不整洁,两者搭配,可以增强不整洁的程度,更具有艺术性。
- “狼狈不堪”:狼狈和不堪都是形容窘迫,但狼狈比不堪更窘迫,两者搭配,可以增强窘迫的程度,更具有艺术性。
- “手忙脚乱”:手忙和脚乱都是形容慌乱,但手忙比脚乱更慌乱,两者搭配,可以增强慌乱的程度,更具有艺术性。
三、拿粗挟细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和价值
1. 拿粗挟细在古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
拿粗挟细在古代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小说、诗词、散文、戏曲中比比皆是。例如:
- 小说:《水浒传》中“七手八脚”、“慌慌张张”、“手忙脚乱”;《三国演义》中“左冲右突”、“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红楼梦》中“巧舌如簧”、“花言巧语”、“尔虞我诈”。
- 诗词:《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风雨兴兴”;《楚辞》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问兮”;《李白》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散文:《孟子》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庄子》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韩愈》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 戏曲:《牡丹亭》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西厢记》中“月下老人是媒,洞房花烛是礼”;《桃花扇》中“红拂夜奔,李靖辞官”。
2. 拿粗挟细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价值
拿粗挟细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如下:
-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拿粗挟细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拿粗挟细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使语言更加富有情趣,更能打动人心。
- 丰富语言的艺术性:拿粗挟细可以丰富语言的艺术性,使语言更加优美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7296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08im
2025-11-08im
2025-11-08im
2025-11-08im
2025-11-08im
2025-11-08im
2025-11-08im
2025-11-08im
2025-11-08im
2025-11-08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7im
2023-06-14im
2025-05-02im
2025-04-18im
2023-05-25im
2025-04-17im
2023-06-21im
2023-06-13im
2023-06-24im
2025-02-09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