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冠归去——淡泊宁静的古人生活方式

作者:im 时间:2024年03月04日 阅读:70 评论:0

  1. 闲云野鹤的诗意人生

挂冠归去——淡泊宁静的古人生活方式

  在古代,挂冠归去是一种流行的归隐行为,是指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闲适隐居的生活。挂冠归去之风,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宋时期。诗人陶潜和范仲淹都是挂冠归去的代表人物。

  陶潜,字渊明,东晋时期诗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潜自幼厌恶官场,渴慕田园生活。29岁时,陶潜辞官归隐。归隐后,他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生活。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但在官场上屡遭挫折。46岁时,范仲淹辞官归隐。归隐后,他寄情山水,写下了《岳阳楼记》等传世名篇。

  2. 诗人词人的归隐情怀

  在古代诗词中,挂冠归去的主题屡见不鲜。诗人词人通过对挂冠归去之事的歌颂,表达了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王维的《田园乐》中,诗人描绘了田园生活的闲适与快乐:“门前白云起,溪边碧草长。悠然见南山,处处是仙乡。”

  李白的《归隐》中,诗人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憧憬:“烟霞入潜沼,日月开鸟径。闲依山石坐,懒向人世惊。”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诗人感叹人生如梦,唯有归隐才能超脱世俗:“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影成三人,独行潭底影。数点梅花天上月,痕疑似、酒痕。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挂冠归去的生活方式

  挂冠归去之士往往选择在山林隐居,远离尘世喧嚣。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躬耕陇亩,采菊东篱,怡然自得。

  隐居之士的住所通常是茅屋或草庐,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乐此不疲。他们读书写字,弹琴作画,怡情养性。他们结交隐逸之士,谈论道义,交换诗文。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诗人描绘了归隐后的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诗人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 挂冠归去的意义

  挂冠归去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挂冠归去之士通过归隐,可以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挂冠归去之士往往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他们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不为世俗所左右,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挂冠归去之士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瑰丽的篇章。他们倡导的归隐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 当代小说艺术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7511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