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赋的背景与作者
后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冬至后一日,与友人泛舟长江赤壁之下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火烧曹操联军战船的战场。赋中的“后”字,一方面指此次游赤壁是继前次游赤壁之后,另一方面暗含“怀念过去”之意。
2. 赋的结构与内容
后赤壁赋由序、正文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序
序言部分,作者先写了此次游赤壁的背景和时间,然后抒发了对赤壁的感慨,并提出了赋的写作目的。作者说,他自前次游赤壁以来,已过去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里,他经历了许多人生的变故,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并没有忘记赤壁,因为赤壁是他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正是这次游赤壁,让他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并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正文
正文部分,作者以倒叙的手法,详细记述了此次游赤壁的经过。他先写了在江上行舟的所见所闻,然后写了在赤壁上凭吊古迹的所思所感,最后写了在江上泛舟的所见所闻。
在江上行舟,作者看到了长江的波涛汹涌,也看到了两岸的青山绿水。他不禁为大自然的壮丽而赞叹,也为自己的渺小而感到悲哀。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继续前行。
在赤壁上凭吊古迹,作者看到了周瑜的军队曾经在这里火烧曹操的联军战船。他不禁为周瑜的机智勇敢而赞叹,也为曹操的失败而感到同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驻足不前,而是继续前行。
在江上泛舟,作者看到了渔夫在江上捕鱼,也看到了樵夫在山上砍柴。他不禁为渔夫的勤劳而赞叹,也为樵夫的辛苦而感到同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泊不前,而是继续前行。
尾声
尾声部分,作者抒发了对赤壁的留恋之情,并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他说,他虽然舍不得离开赤壁,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在这里长久停留。他必须继续前行,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3. 赋的意义与价值
后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代表作。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篇具有积极意义的哲学作品。赋中所表现出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进取精神,一直以来都为后人所钦佩和学习。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7528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8im
2025-04-17im
2025-04-17im
2023-05-25im
2025-04-18im
2025-04-18im
2023-05-26im
2023-06-18im
2023-05-25im
2023-05-29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