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与诗歌填补心灵的缝隙——戴望舒的人生与诗歌

作者:im 时间:2024年03月05日 阅读:58 评论:0

   一、流亡与离乱中成长

我用残损的手掌与诗歌填补心灵的缝隙——戴望舒的人生与诗歌

  1. 戴望舒出生于1905年,恰逢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风云激荡的时代。戴望舒的父亲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在当地小有名气,喜好诗词歌赋,并且颇有造诣,对戴望舒产生了重大影响。

  2. 戴望舒从小聪敏过人,对诗歌表现出极高的天赋。1922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歌,逐渐崭露头角。

   二、漂泊与迷茫

  1. 1927年,戴望舒从圣约翰大学毕业,但因时局动荡,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辗转于上海、北京等地,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2. 漂泊期间,戴望舒经历了人生的诸多磨难和挫折。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也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与丑陋,这些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创作产生了 profound 影响。

   三、巴黎留学与象征主义影响

  1. 1929年,戴望舒终于有机会前往巴黎留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西方现代派诗歌,尤其是象征主义诗歌,这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启发。

  2. 戴望舒从象征主义诗歌中汲取了新的创作经验和灵感,他开始尝试在自己的诗歌中运用象征、隐喻等技巧。

   四、回国后的创作与《雨巷》的诞生

  1. 1932年,戴望舒回国后,出版了诗集《雨巷》,立即引起了轰动。该诗集以《雨巷》一诗为代表,以其朦胧、忧伤的意境而著称。

  2. 《雨巷》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 landmark 一,戴望舒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著名的诗人。

   五、抗战时期与《望舒草》

  1. 抗战期间,戴望舒辗转于大后方,创作了大量的抗战诗歌。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的热爱、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人民的同情。

  2. 1941年,戴望舒出版了诗集《望舒草》,该诗集收集了他抗战期间创作的诗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

  1. 新中国成立后,戴望舒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并且继续创作诗歌,出版了《灾难的岁月》、《第二次收获》等诗集。

  2. 此外,戴望舒还翻译了大量外国诗歌,为中国现代诗坛的建设做出了 significant 贡献。

  戴望舒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他始终不放弃诗歌创作,用残损的手掌与诗歌填补心灵的缝隙。他的诗歌以其朦胧、忧伤的意境而著称,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 profound 影响。

标签: 当代小说艺术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7581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