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语溯源

1. 原文及出处
“殃及池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故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本义及引申义
“殃及池鱼”原义是指因捕鱼而伤及池中的鱼,比喻无辜受牵连受损害。后引申为比喻祸害波及无辜的人。
二、祸起萧墙
1. 君王昏庸
春秋时期,楚庄王贪恋美色,经常沉迷于后宫,不理朝政。楚国大臣申叔时多次劝谏楚庄王,但楚庄王不听。申叔时见楚庄王执迷不悟,决心以死 remonstrate 。
2. 家臣遭殃
申叔时来到朝堂,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撞死在殿柱上。楚庄王大怒,下令抓捕申叔时的家人。申叔时的家人听说后,纷纷逃亡,但还是有很多人被抓捕。为了给申叔时报仇,一些楚国大臣发动叛乱。叛乱平息后,楚庄王迁怒于申叔时的家人,将他们全部处死。
三、唇亡齿寒
1. 瓜田李下
战国时期,齐国和楚国交战。楚国战败,齐国乘胜追击,占领了楚国大片土地。楚国大臣屈原劝楚怀王与齐国议和,但楚怀王不听。屈原见楚怀王执意与齐国交战,便辞官归乡。
2. 殃及池鱼
屈原回到家乡后,继续劝说楚怀王与齐国议和。楚怀王依然不听,反而将屈原流放到边远地区。屈原在流放途中,看到楚国百姓流离失所,备受战乱之苦,他十分痛心。屈原写下了《离骚》、《九歌》等诗篇,表达他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战乱的憎恨。
四、同舟共济
1. 楚国覆灭
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屈原得知楚国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无不痛哭流涕。他们将屈原的尸体打捞上来,安葬在汨罗江边。为了纪念屈原,楚国百姓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2. 诗人陨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屈原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屈原的诗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五、结语
1. 历史的悲剧
“殃及池鱼”的故事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它告诉我们,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时,最需要人们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然而,历史上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时,人们却不能团结一心,反而互相残杀,最终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覆灭。
2. 历史的教训
“殃及池鱼”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时,人们一定要团结一心,共渡难关。只有这样,才能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7894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5-11-0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