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句简述

“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整首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赏析
– 西窗烛:代指夫妻天伦乐趣,与上句的时间相连,是时间过了很久。
– 剪:裁剪,也指蜡烛燃烧时两端形成的两股火苗。
– 何当:语气副词。何日,哪一天。
– 共剪:同享,引申为团圆、相聚。
– 巴山夜雨:代指离情别绪,也指他们离别后各自的经历。
4. 整首诗赏析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中秋佳节思念远方亲友而作。诗人从海上生起的明月,联想到天各一方的亲友此时也在赏月,从而触动了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景色,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抒情委婉细腻,是中秋佳节的经典之作。
5. 从诗中的背景看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安史之乱中,思念远方的亲友而作。诗中,张九龄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景色,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这首诗中最经典的句子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剪下西窗的蜡烛,聊一聊巴山夜雨的故事呢?
这句话中,“西窗烛”代指夫妻团聚,“巴山夜雨”代指离别之苦。张九龄用“何当”二字,表达了对早日与亲友团聚的渴望。
6. 从诗中的艺术手法看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诗中,张九龄先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好景色。然后,笔锋一转,写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比的手法,使诗歌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8186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