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富贵,但求利国:中华传统士大夫的情怀

作者:im 时间:2024年10月20日 阅读:83 评论:1

  1. 苟利国家的深远意义

不求富贵,但求利国:中华传统士大夫的情怀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一诗。诗中,杜甫表达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志向,他深知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为社稷黎民谋福祉。

  “苟利国家”一词,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古以来,中华士大夫便肩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他们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为国为民。

  苟利国家的精神,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诗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不体现了中华士大夫的崇高气节和远大抱负。

  2. 不求富贵的淡泊情操

  诗中,“不求富贵”三字,体现了杜甫淡泊名利、不慕荣华的胸怀。他一生坎坷,屡遭磨难,却始终保持着清贫节操,从不为富贵所动摇。

  杜甫一生,始终坚持“穷者士之常”的信念。他自称“奉儒守官,贫贱亦足贵”,“十年虽破产,犹自引柱史”,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格。

  杜甫的不求富贵,并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积极的入世。他深知,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报效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3.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一些人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热衷于追名逐利,不惜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风气,亟需我们大力弘扬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精神。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我们要学习和传承中华士大夫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标签: 当代戏剧艺术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8306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