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存则神存,存亡有心,与诗词共偕老

作者:im 时间:2024年10月24日 阅读:75 评论:1

   前言:

形存则神存,存亡有心,与诗词共偕老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灿若繁星的诗词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让我们通过诗词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诗歌中的“形存则神存”

  1. 形存则神存的解析:

  “形存则神存”源自于《易经》,原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形”是指物质本体,“神”是指精神实质。后世逐渐被引申为“只要物质本体存在,精神实质就仍然存在”。

  2. 诗歌中的体现:

  在诗歌中,经常出现“形存则神存”的思想。例如,杜甫在《望岳》中写道:“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在这里,杜甫通过对泰山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泰山精神实质的感悟。

   二、诗词中的“存亡有心”

  1. “存亡有心”的含义:

  “存亡有心”出自于《孟子》,原词“存亡继绝,圣人之功也”。其中,“存”是指保存,“亡”是指灭绝,“继”是指继承,“绝”是指断绝。“存亡有心”强调精神实质的力量,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创造奇迹。

  2. 诗词中的体现:

  在诗词中,经常出现“存亡有心”的思想。例如,陆游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这里,陆游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诗词中的“与诗词共偕老”

  1. “与诗词共偕老”的含义:

  “与诗词共偕老”是诗人对诗词的热爱与终生不渝的一种美好向往。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2. 诗词中的体现:

  在诗词中,经常出现“与诗词共偕老”的思想。例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里,苏轼通过对月光的歌咏,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结语

  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哲学思想。形存则神存、存亡有心、与诗词共偕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标签: 当代艺术散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8319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