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镐及方怎么读

作者:im 时间:2025年01月17日 阅读:54 评论:0

“侵镐及方”怎么读?——探寻古代成语的读音与深意

侵镐及方怎么读

“侵镐及方”是一个较为冷僻的古代成语,许多人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时,可能会感到陌生,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读音。“侵镐及方”究竟怎么读?它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读音、出处、意义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带您深入探寻这一成语的奥秘。

一、读音解析

我们需要明确“侵镐及方”的读音,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侵”“镐”“及”“方”,它们的拼音分别是:

- 侵(qīn):第一声,意为侵犯、侵入。

- 镐(hào):第四声,古代指镐京,是西周的都城。

- 及(jí):第二声,意为到达、涉及。

- 方(fāng):第一声,意为方向、地域。

“侵镐及方”的正确读音是:qīn hào jí fāng,需要注意的是,“镐”字在这里读作“hào”,而不是“gǎo”,这是因为“镐”在古代专指镐京,读作“hào”,而现代汉语中“镐”作为工具名称时读作“gǎo”。

二、成语出处

“侵镐及方”出自《诗经·小雅·六月》,原文为:“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这首诗是西周时期的一首战争诗,描述了周宣王时期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事件,诗中的“镐”指镐京,是西周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方”则指周边的地域或方国。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篇章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侵镐及方”这一成语正是源于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当时外敌入侵的紧张局势。

三、成语意义

“侵镐及方”的字面意思是“侵犯镐京及其周边地区”,但其深层含义并不仅限于此,这一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外敌入侵的严重性,尤其是对都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威胁,在古代,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果都城受到侵犯,往往意味着国家的存亡受到威胁。

“侵镐及方”不仅是一个描述地理范围的成语,更是一个象征国家危难的词语,它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外敌的入侵,保卫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四、文化背景

要理解“侵镐及方”的深意,我们需要回到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都城镐京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西周时期也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尤其是猃狁(xiǎn yǔn)等部落的频繁入侵。

《诗经·小雅·六月》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诗中描述了周宣王派遣军队抵御猃狁入侵的场景,展现了西周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侵镐及方”这一成语正是从这首诗中提炼出来的,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片段,也传递了古代人民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五、现代意义

虽然“侵镐及方”是一个古代成语,但它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今世界,国家安全问题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无论是军事威胁、经济制裁,还是文化渗透,都可能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造成影响。

“侵镐及方”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应对各种潜在的威胁,这一成语也强调了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只有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才能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安全与繁荣。

六、相关成语与扩展

与“侵镐及方”相关的成语还有“国破家亡”“兵临城下”等,这些成语都反映了国家危难的情境,不同的是,“侵镐及方”更侧重于描述外敌入侵的地理范围,而“国破家亡”则更强调国家灭亡的后果,“兵临城下”则突出了战争的紧迫性。

“侵镐及方”也可以与“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等成语联系起来,形成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全面思考,这些成语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

“侵镐及方”虽然是一个冷僻的成语,但它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却十分深远,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读音、出处、意义以及文化背景,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现代社会。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侵镐及方”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保卫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这一成语也激励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为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而努力奋斗。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侵镐及方”这一成语,并激发您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85718.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