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什么雁满回塘怎么读?——解读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经典诗句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18日 阅读:30 评论:0

一、诗句出处与全文背景

什么雁满回塘怎么读?——解读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经典诗句

"什么雁满回塘"这一诗句的正确表述应为"凫雁满回塘",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全诗如下: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重要诗人、词人,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试不第,长期过着羁旅漂泊的生活。《商山早行》正是他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途经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南)时所作,生动描绘了早行旅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正确读音与文字辨析

quot;凫雁满回塘"的正确读音应为:fú yàn mǎn huí táng,其中容易产生误读的主要是"凫"字,常被误读为"什么"的"什"(shí)或"沈"(shěn)。"凫"指野鸭,与"雁"并列,共同构成一幅水鸟栖息的画面。

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字形相近或记忆偏差,确实存在将"凫雁"误记为"什么雁"的情况,这种误记不仅改变了原诗的意境,也失去了温庭筠精心构建的意象体系。"凫"与"雁"都是典型的水鸟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象征季节更替、时光流转或思乡之情。

三、诗句解析与意境赏析

"凫雁满回塘"作为全诗的结句,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回塘,指曲折的池塘;满,则形容数量之多,诗人想象故乡杜陵的池塘中满是凫雁的景象,与前文"杜陵梦"相呼应,构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从诗歌技法上看,此句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人不直接抒发思乡之情,而是通过描绘记忆中或想象中的故乡景象,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特征。

在意象选择上,"凫雁"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们是自然界的生灵,代表着生机与活力;它们的自由自在与诗人的羁旅困顿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张力,而"回塘"的"回"字,既形容池塘的曲折形态,又暗含"回归"之意,巧妙寄托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四、全诗结构与艺术特色

《商山早行》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被誉为"意象派诗歌的典范",全诗结构严谨,前六句写早行所见,后两句转写所思,由实入虚,自然流畅。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直抒胸臆,点明早行与思乡主题;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仅用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生动逼真的早行图;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进一步以典型景物渲染深秋氛围;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则转入对故乡的思念,以梦境般的画面收束全诗。

温庭筠在这首诗中展现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善于捕捉典型细节,通过意象的并置组合,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凫雁满回塘"作为全诗的收束,不仅完成了由旅途到故乡的空间转换,也实现了由现实到回忆(或想象)的心理过渡,使全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隽永。

五、文化影响与学习价值

《商山早行》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诗人陆游在《秋晚寓叹》中写道"梦回闻雁满回塘",明显化用了温庭筠的诗意,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组合方式,也可追溯至此类诗作。

学习"凫雁满回塘"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要准确掌握字音字形,避免因误读误解而影响对诗意的理解;要放在全诗语境中体会其作用与意义,不可孤立看待;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与诗歌传统,才能深入把握其中的情感内涵与艺术价值。

通过正确解读"凫雁满回塘"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不仅能提高古典文学修养,更能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古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阅读体验尤为珍贵。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469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