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看"二字,拆解开来,是"习惯"与"观看"的结合,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背后,却隐藏着人类视觉经验的深刻变迁——从主动的"观看"到被动的"惯看",我们的眼睛如何在日常生活的规训中逐渐失去了惊奇的能力?法国思想家福柯曾揭示,观看从来不是中立的行为,而是权力运作的场所,当我们谈论"惯看"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一种视觉的异化过程,一种使得我们面对世界时目光变得麻木、思维变得懒惰的精神状态,在图像爆炸的数字时代,重新审视"惯看"现象,不仅是对个人感知方式的反思,更是对当代视觉文化的一次诊断。
惯看首先表现为视觉的自动化,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我们不再注意建筑的细节;面对亲人的面容,我们忽略了岁月留下的痕迹;甚至欣赏名画时,我们的目光也只是机械地掠过那些曾被艺术家精心安排的色彩与线条,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称这种状态为"日常性"——存在被平庸化的过程,视觉的自动化使我们的眼睛变成了单纯的生理器官,而非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会主动过滤掉90%的视觉信息,这种进化优势在现代社会却导致了"视而不见"的普遍现象,我们习惯了快速浏览而非深入凝视,习惯了识别而非理解,这种视觉惰性最终塑造了一种浅薄的存在方式。
惯看更是一种社会规训的结果,从童年开始,我们就被教导什么是"值得看"的,什么是"不该看"的,博物馆里,画作旁的说明牌告诉我们该如何欣赏;学校里,教科书配图引导我们关注特定的历史叙事;媒体上,镜头剪辑决定了我们的视线焦点,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文化资本的分配决定了审美眼光的高低,而我们的"惯看"方式实际上内化了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当农民工对城市景观感到陌生,当乡下老人对现代艺术困惑不解时,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群体视觉惯习的差异,这种差异非天生,而是后天习得——惯看从来不是个人选择,而是权力在视觉领域的微观运作。
数字时代加剧了惯看的异化程度,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每天接收的图像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但每张图像获得的注意力却急剧减少,英国学者威廉姆斯提出的"注意力经济"理论在此显现其预见性——我们的目光成为科技公司竞相争夺的资源,滑动屏幕的手势成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视觉行为,它象征着我们与图像关系的根本转变:从凝视到浏览,从沉思到消费,社交媒体上的图像被设计得越来越易于"消化",复杂的现实被简化为可快速识别的视觉符号,我们习惯了美颜滤镜下的面孔,习惯了灾难新闻旁的广告,习惯了将点赞作为视觉回应的主要方式,这种数字惯看正在重塑我们的大脑神经回路,使得深度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困难。
艺术史为我们提供了抵抗惯看的珍贵资源,中世纪圣像画要求信徒长时间凝视以达到灵魂升华;文艺复兴的透视法邀请观众进入画中空间;印象派故意模糊轮廓以激活观者的视觉补全能力;现代主义艺术更是通过打破常规来挑战观众的观看习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凝神观照"与"澄怀味象"同样强调超越表面视觉的深层感知,这些艺术传统提醒我们,真正的观看需要时间、耐心与主动参与,是对惯看本能的超越,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赞美那些需要适应黑暗才能欣赏的美,正是对这种抵抗惯看态度的诗意表达。
如何打破惯看的桎梏?首先需要培养"陌生化"的眼光,像第一次看到那样去观看习以为常的事物,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这一概念,至今仍是抵抗视觉麻木的有效策略,实践"慢观看",给予重要图像足够的时间与注意力,允许其意义逐渐显现,跨出视觉舒适区,主动接触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视觉表达,打破单一惯习的限制,反思自身视觉经验的建构过程,意识到哪些是真正自我的观看,哪些是被灌输的惯看,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告诉我们,观看总是具身的、处境的,恢复观看的真实性意味着恢复与世界活生生的联系。
惯看现象折射出当代人精神生活的普遍困境——我们在信息过剩中经历着体验的贫乏,在高频互动中忍受着真实的孤独,重新学习观看,不仅是为了更丰富的美感体验,更是为了恢复被现代性割裂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当我们不再惯看夕阳,而是能够为每一天不同的晚霞驻足;当我们不再惯看人脸,而是能察觉每个表情背后的生命故事;当我们不再惯看社会现象,而是能透视其背后的结构力量——那时,我们或许能够重新获得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的可能性,视觉的解放最终是心灵的解放,而从惯看到真看的转变,正是这一解放历程的起点。
在这个图像泛滥却意义匮乏的时代,抵抗惯看成为一项必要的文化实践,它要求我们超越视觉的消费主义逻辑,重新将观看理解为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与世界建立深度联系的努力,当我们停止惯看,我们才开始真正看见——看见他者的面容,看见社会的复杂,看见生命本身的奇迹,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所有伟大文明都将"明目"与"达聪"并列作为智慧的象征——因为真正的观看,从来不只是视网膜上的化学反应,而是整个存在的觉醒与回应。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477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3-06-14im
2025-04-17im
2023-05-26im
2023-05-28im
2024-03-03im
2023-05-25im
2025-04-17im
2023-06-03im
2023-06-14im
2025-04-18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