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念什么?

"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但"趋利"二字究竟念什么?从字面上看,"趋利"读作"qū lì",意为追求利益,这一简单词汇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人性密码,在当代社会,物质繁荣与精神困惑并存,人们追逐利益的动机与方式日益多元化,本文将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经济学多维度剖析"趋利"现象,探讨在利益诱惑面前,人类如何平衡本能欲望与道德约束,寻找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的和谐之道。
一、趋利的心理学解读:本能的驱动与超越
人类趋利的心理根源可以追溯到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我们的大脑经过数百万年进化,形成了一套精密的"奖赏系统"——多巴胺神经回路,当预期或获得利益时,这一系统会被激活,产生愉悦感,驱使人们重复有利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指出,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是对同等收益喜爱程度的两倍,这种不对称性解释了为何"趋利"与"避害"常常紧密相连。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趋利动机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个维度,外在动机指为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行动,如金钱、名誉等;内在动机则源于活动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如兴趣、好奇心或个人成长,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的研究表明,过度依赖外在奖励会削弱内在动机,这就是著名的"过度辩护效应",一个典型例子是:原本喜欢绘画的孩子,在被承诺每幅画都能得到金钱奖励后,反而逐渐失去了创作乐趣。
趋利心理在不同人生阶段也呈现不同特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趋利行为更多受即时满足驱动;青少年时期开始考虑长远利益与社会评价;成年后则能更理性地权衡利弊,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证明,能够延迟满足、抵制即时利益诱惑的儿童,在成年后往往取得更高成就,这提示我们,成熟的趋利不是盲目追逐,而是有节制的选择。
二、社会变迁中的趋利现象: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中国传统社会对"利"的态度充满矛盾,儒家倡导"义利之辨",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道德与利益对立起来;而明清时期兴起的实用主义思潮则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承认合理求利的正当性,这种张力在晋商、徽商等商业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既精于计算、追求利润,又强调"以义制利"的商业伦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趋利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计划经济时代被压抑的逐利动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释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与此同时,一些极端趋利现象也开始显现: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学术不端等,都是片面追求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的后果,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社会的信任度在1990至2010年间有明显下降,这与市场转型过程中趋利行为的失范密切相关。
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趋利模式呈现新特点,平台经济创造了"流量变现"的新型趋利路径;共享经济重新定义了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加密货币则挑战了传统利益形态,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指出,数字时代的趋利行为越来越依赖于注意力经济——人的关注度本身成为可量化的利益,这种变化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引发了数据隐私、算法歧视等伦理问题。
三、趋利的哲学反思:义利之辨的当代意义
西方哲学传统中,对利益的思考同样历史悠久,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区分了"致富术"与"家政学",认为前者是无限积累财富的技艺,后者则是管理家庭资源的智慧,他主张追求"适度的财富",既不禁欲苦行,也不贪婪无度,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在市场机制下会自动促进公共利益,这一思想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东方智慧对趋利有独特见解,道家主张"少私寡欲",认为过度逐利违背自然之道;佛教将"贪"列为三毒之首,提倡放下执着;王阳明心学则提出"致良知",主张在利益面前保持道德本心的觉醒,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具启示意义,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将"利他"哲学融入企业管理,创造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证明了道德与利益可以相辅相成。
当代伦理学提出了"负责任的逐利"框架,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倡导企业在追求利润时兼顾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原则;影响力投资理念主张资本应同时追求财务回报和社会效益;"三重底线"理论要求企业关注利润、人和地球的平衡,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共享价值"概念认为,企业竞争力与社会进步可以相互促进,这为趋利行为提供了新的道德基础。
四、健康趋利的实践路径:个人与社会的协同
在个人层面,培养理性的趋利能力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财富观——认识到金钱是实现目标的工具而非目标本身,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生活简朴,将大部分财富捐出,体现了这种智慧,发展"情感预测"能力,即准确判断何种利益能带来持久满足,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人们在预测什么会使自己快乐时常常犯错,高估物质财富的效用而低估社会关系的价值。
在组织层面,构建"义利并举"的制度文化是关键,美国户外品牌Patagonia将环保理念融入商业模式,不仅实现了商业成功,还推动了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医药企业复星集团提出"创新驱动、责任引领"的发展战略,平衡了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这些案例表明,当组织将道德追求制度化时,趋利行为会自动校准至更可持续的方向。
在社会层面,需要完善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制度设计,法律应明确逐利的边界,如反垄断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税收政策可引导资源流向社会急需领域,如对绿色技术的优惠;教育体系则应加强道德与商业伦理培养,北欧国家的经验显示,高税收高福利制度并未抑制创新活力,反而创造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使趋利行为与社会福祉更趋一致。
趋利向善的可能性
趋利念什么?它既念"qū lì"——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本能;也念"向善"——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历史表明,完全压抑逐利动机会窒息社会活力,而放任利欲膨胀则会侵蚀道德基础,在科技迅猛发展、价值多元并存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平衡的智慧——既能勇敢追求合理利益,又能坚守道德底线;既享受物质丰裕,又滋养精神家园。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趋利的最高境界,或许正是认识到利与义的辩证统一——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福祉,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丰富精神世界,当每个人、每个组织都能以负责任的方式趋利时,经济发展将更具包容性,社会进步将更有持续性,人类文明也将走得更远。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486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27im
2025-11-27im
2025-11-27im
2025-11-27im
2025-11-27im
2025-11-27im
2025-11-27im
2025-11-27im
2025-11-27im
2025-11-2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