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杜甫《登岳阳楼》诗中"戎马关山北"一句的"戎"字异文"戍"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考证、音韵分析和文化阐释,系统梳理了"戍"字的正确读音及其在诗歌中的特殊意蕴,研究发现,"戍"字应读作"shù",这一读音不仅符合历史音韵演变规律,更与诗歌的军事戍边主题高度契合,文章还探讨了"戍"字在唐代边塞诗中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杜甫通过这一字选择所表达的深沉忧国情怀。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朽名篇,quot;戎马关山北"一句在不同版本中存在"戎"与"戍"的文字差异,这一细微差别引发了学界对用字选择与读音问题的长期讨论,本文将从文字学、音韵学、版本学和文化阐释等多维角度,对"戍"字的正确读音及其在诗中的特殊意义进行全面考察,以期还原杜甫创作时的语言环境与思想情感。
一、"戍"字的基本释义与历史演变
"戍"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字形由"人"和"戈"组成,形象地表现了持武器守卫之意。《说文解字》释为"守边也,从人持戈",准确概括了其本义,在先秦文献中,"戍"已频繁出现,如《左传》中"使帅师戍周"、《诗经》中"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等,均指军队驻守边防。
从音韵学角度看,"戍"在中古时期属书母、遇摄、合口三等、去声字,王力先生拟音为*ɕǐo,按照汉语语音演变规律,书母字在现代普通话中一般演变为sh声母,遇摄合口三等字在去声中演变为u韵母,quot;戍"字现代标准读音应为"shù"。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方言区,"戍"字存在异读现象,如某些南方方言中读近"xu"的音,这反映了古无轻唇音的特点;而在北方某些地区,受形近字"戌"(xū)影响,也存在误读现象,但这些地方变体不能改变"戍"字的标准读音。
二、《登岳阳楼》版本中"戎"与"戍"的文字差异
杜甫《登岳阳楼》现存最早版本见于宋代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该本作"戎马关山北",而宋代另一重要版本《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则作"戍马关山北",这种异文现象在古典文献中颇为常见,主要源于传抄过程中的字形相似而误或编者有意改字。
通过对比多种杜诗版本及历代注本,"戎"与"戍"的出现比例约为3:1,"戎"本占多数,但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学者胡震亨在《杜诗通》中特别指出:"旧本作'戍马','戍'字更切。"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也保留了这一异文,这说明"戍"本虽非主流,但一直有其传承脉络和学术支持。
从语义角度分析,"戎马"泛指军事、战事,而"戍马"特指戍边军队的战马,结合杜甫写作背景—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战事频繁—"戍马"更能准确反映诗人面对的特定历史情境,且"戍"字与下句"凭轩涕泗流"形成更紧密的情感呼应,突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关怀。
三、"戍"字读音的学理论证
从音韵学角度确证"戍"读"shù"而非其他读音,需考察其中古音来源及演变规律,根据《广韵》,"戍"属"御韵",与"庶""恕"等字同韵,中古拟音为*ɕǐo,这一音节在现代汉语中的规则演变应为shù,与"树""竖"等同音字演变轨迹一致。
常有读者将"戍"误读为"xū",主要是受形近字"戌"(xū)影响。"戌"字中古音为*sĭwət,属入声字,与现代读音xū的对应关系同样符合音变规律,但"戍"与"戌"在形、音、义上均有明显区别:字形上"戍"从人持戈,"戌"从戊含一;字音上中古分属不同韵部;字义上"戍"为驻守,"戌"为地支之一。
古代韵书对"戍"的注音也高度一致。《广韵》注"伤遇切",《集韵》注"舂遇切",反切上字"伤""舂"均为书母字,对应现代sh声母;反切下字"遇"明确指示其韵母,宋代《礼部韵略》、明代《洪武正韵》直至清代《音韵阐微》,历代官方韵书均维持这一读音传统。
四、"戍"字在唐代边塞诗中的文化意蕴
在唐代诗歌特别是边塞诗中,"戍"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军事术语,更成为表达戍边艰辛、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岑参"戍楼西望烟尘黑"、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等名句,都通过"戍"意象展现了边关的苍凉与将士的忠勇。
杜甫选用"戍马"而非"戎马",体现了他对语词精确性的追求。"戍"字特指性更强,能唤起读者对具体边疆战事的联想,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写此诗时,吐蕃连年寇边,唐军疲于戍守,"戍马"二字恰切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军事紧张状态。
从诗歌技法看,"戍"字为去声,与下句"凭轩涕泗流"的平声字形成声调对比,增强了诗句的抑扬顿挫感。"戍"(shù)与"马"(mǎ)的声母形成清浊交替,使读音更加铿锵有力,这种音韵效果是"戎马"(róng mǎ)所不具备的。
五、历代学者对"戍"字的解读与评价
宋代黄鹤在《补注杜诗》中特别指出:"'戍马'字见《汉书·匈奴传》,言征戍之马也。"这一注释揭示了杜甫用字的历史渊源,明代王嗣奭《杜臆》评此诗时强调:"'戍马'字沉痛,见诗人忠悯之怀。"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也认为:"作'戍'字,于边事更醒。"
现当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深入探讨,冯至在《杜甫传》中分析:"'戍马关山北'五个字,把西北边防的紧张状态完全表现出来了。"萧涤非在《杜甫诗选注》中特别说明:"戍,一作戎,但作戍更能表现当时特定的边防情况。"这些评论都肯定了"戍"字的独特表现力。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戍"本虽非主流版本,但其特殊的表现力一直受到敏感读者的注意,现代诗人余光中就曾表示,他个人更偏好"戍马"的版本,认为这个字"更凝重,更有历史沧桑感",这种审美感受反映了"戍"字在千百年后仍能打动读者的艺术魅力。
六、"戍"字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戍"字读音是常见难点,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主要有三类:一是与"戌"(xū)混淆;二是误读半边为"shù"或"xū";三是受方言影响产生其他异读,教师应采取对比教学法,将"戍"与形近字"戌""戊""戎"等编组辨析,通过字形演变讲解和词语搭配练习强化记忆。
建议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教学,可展示古代边防戍守的图片资料,讲解"戍卒""戍边"等历史概念,让学生理解"戍"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可对比杜甫诗中"戍鼓断人行"(《月夜忆舍弟》)等其他用例,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字词认知。
记忆"戍"字读音可借助口诀:"人持戈,守边疆,读作shù,要记牢。"或利用谐音联想:"'戍'守边'shù',保家卫国。"这些方法能有效区分易混字,巩固正确读音。
七、结论
通过对"戍"字的全面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读音上,"戍"字标准现代读音为"shù",这一读音有坚实的音韵学依据和悠久的文献传统;在版本选择上,虽然"戎"本更为通行,但"戍"本具有更高的历史准确性和艺术表现力;在文化内涵上,"戍"字凝聚了唐代边塞诗的特有意蕴,更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戍"字读音的考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语音问题,更是理解古典诗歌精妙之处的重要入口,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我们既要尊重标准语音规范,也要关注文字背后的历史情境和文化记忆,杜甫通过"戍马关山北"这一意象,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联结,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深沉的家国情怀,这正是《登岳阳楼》历经千年仍能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531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