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秋夜渐长,灯影摇曳,窗外的梧桐树影婆娑,投在书桌上,与台灯的光晕交织成一片迷离,我独坐灯下,数不清这是第几个如此度过的秋夜了,灯,总是亮的,不知多少秋灯,照亮了多少人的不眠之夜。
灯下翻检旧书,偶然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不知多少秋灯"六个字,字迹已经模糊,却仍能辨认出那是我十年前的笔迹,当时写下这六个字的心境,如今已难以完全回忆,只隐约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窗外雨声淅沥,我独坐灯下,忽然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与渺小,便随手记下了这六个字,如今重见,竟觉得这简单的六个字里,包含了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从最初的篝火,到油灯,再到电灯,人类用光明驱散黑暗的历史,也是一部文明进步的历史,而秋灯,又别有一番意味,春天太喧闹,夏天太浮躁,冬天太肃杀,唯有秋天,天高气爽,万物开始收敛,人的心思也容易沉静下来,这时候的灯光,便格外能照见人心深处那些平时被喧嚣掩盖的思绪。
二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每到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会点上煤油灯,灯火通明到深夜,大人们在灯下算账,孩子们在灯下写作业,那时候的灯光昏黄,却温暖,我常常趴在桌上,看着灯芯上跳动的火苗出神,觉得那火苗里藏着无数故事,祖母见我发呆,便会说:"灯下黑,看久了伤眼睛。"可我还是忍不住要看,因为总觉得那灯光里有我看不见的世界。
后来进城读书,宿舍里的日光灯惨白刺眼,全无油灯的温情,每当秋夜难眠,我便格外怀念乡下那盏煤油灯,有一次发烧,迷迷糊糊中竟梦见自己回到了老屋,祖母正在灯下缝补衣裳,灯光在她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醒来时,枕边已湿了一片,那时才明白,灯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容器。
大学毕业后,我在城市一隅租了间小房子,特意买了一盏仿古的油灯样式的台灯,每到秋天,我便点亮它,在灯下读书写作,灯光虽不及真正的油灯温暖,却也聊胜于无,有一次,一位朋友来访,见我点着这样的灯,笑我矫情,我没有解释,只是请他坐下,在灯下喝茶,渐渐地,他也安静下来,说这灯光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日子,你看,一盏灯,就能唤起人心中最柔软的回忆。
三
去年秋天,我去拜访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学者,他的书房里点着一盏老式台灯,灯罩已经泛黄,老人在灯下校勘古籍,那专注的神情让我不忍打扰,他看见我,笑着招呼我坐下,说:"这盏灯跟了我六十年了,比我的老伴陪我的时间还长。"我注意到他说这话时,用手轻轻抚摸着灯座,如同抚摸一位老友。
老人告诉我,这盏灯见证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著作的诞生,也陪伴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农村,唯一带走的便是这盏灯,在那些看不到尽头的黑夜里,是这盏灯给了他继续研究的勇气。"灯光虽弱,却能照见人心。"老人说着,眼睛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离开老人家时,已是深夜,走在回去的路上,看见城市里万家灯火,每一盏灯下想必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灯下是欢声笑语,有的灯下是愁眉不展,有的灯下是奋笔疾书,有的灯下是孤独沉思,不知多少秋灯,照亮了多少不同的人生。
四
前些日子整理书房,翻出一叠旧信札,那是二十年前与一位挚友的通信,那时我们刚毕业,各自天涯,全靠书信往来,记得每次收到他的信,我总会在秋夜灯下细细品读,然后回信,他的字迹洒脱不羁,信中有对工作的困惑,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文学的热忱,我们在信中谈诗论文,也谈生活琐事,字里行间都是青春的气息。
后来,随着电话、手机的普及,我们的联系逐渐少了,最后一次收到他的信,是在十年前,他说要出国深造,可能很久都不会回来,那封信我读了又读,在灯下写了长长的回信,却不知寄往何处——他已经搬离了原来的住处,如今翻出这些旧信,恍如隔世,不知他现在身在何方,是否也会在某个秋夜,点一盏灯,想起我们曾经的通信?
灯下的阅读总是格外深刻,电子屏幕的光太直接,太刺眼,缺乏纸质书页在灯光下的那种温润质感,我喜欢在秋夜灯下重读旧书,因为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曾经不懂的句子,忽然明白了;曾经忽略的细节,突然显眼了,灯光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文字活起来,让思想流动起来。
五
上个月,我去参观一个古代灯具展览,展厅里陈列着从战国到明清的各种灯具,造型各异,材质不同,却都承载着同样一个功能——驱散黑暗,最让我驻足的是一盏宋代的青瓷油灯,造型简朴,釉色温润,讲解员说,这种灯通常是文人书房所用,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可能就是在这类灯下写就的。
想象一下,苏轼在"夜饮东坡醒复醉"后,是否也是在这样的灯下写下"归来仿佛三更"?李清照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时,是否也有一盏青灯相伴?杜甫笔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不也是一种特殊的"灯"吗?古往今来,多少锦绣文章,都是在灯下诞生的啊。
现代人有了电灯,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光明与黑暗,却少了对光的敬畏与感恩,我们习惯了按一下开关就有光明,却忘记了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为了获得这一点光明付出了多少努力,灯,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类对光明的永恒追求。
六
昨夜又下雨了,秋雨敲窗,我照例点灯夜读,忽然停电,屋内一片漆黑,我摸索着找出许久不用的蜡烛点燃,那跳动的烛光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煤油灯,在烛光下,房间的轮廓变得柔和,物体的影子在墙上摇曳,时间仿佛慢了下来。
没有电器的嗡嗡声,没有手机的干扰,只有雨声和烛火的轻微爆裂声,我忽然意识到,现代人已经很少有机会体验真正的黑暗与纯粹的光明了,我们被各种人造光源包围,却失去了对光的敏感与欣赏,停电反而成了一种馈赠,让我重新发现了光的美好。
来电后,我没有立即开灯,而是让蜡烛继续燃烧,直到它自然熄灭,在这段时间里,我想起了很多事,很多人,很多已经远去的秋天,烛光渐弱,最终熄灭的瞬间,房间里并非完全黑暗——窗外城市的灯光透过雨帘照进来,那又是另一种光明了。
七
不知多少秋灯,照亮过多少不眠之夜;不知多少秋灯,见证过多少悲欢离合,从古至今,灯一直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在黑暗中给我们以慰藉,在孤独中给我们以陪伴。
每一盏灯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在灯下的人都有一段心事,秋灯之所以特别,是因为秋天的夜晚最适合思考,最适合回忆,最适合与自己对话,春天的灯太喧闹,夏天的灯太浮躁,冬天的灯太冷清,唯有秋灯,恰到好处地温暖而不炙热,明亮而不刺眼。
我写下这些文字,窗外的秋意更浓了,桌上的台灯静静地亮着,不知已经陪伴我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我想,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此刻一定也有无数盏秋灯亮着,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
不知多少秋灯,照亮了人类的文明史;不知多少秋灯,还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547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5-01im
2025-04-21im
2025-04-28im
2025-05-01im
2025-05-04im
2025-05-04im
2025-05-04im
2025-04-22im
2025-05-03im
2025-05-0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