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雅言
"葭菼揭揭"四个字静静地躺在古籍的某一页,像一位沉睡千年的隐士,等待着有缘人的唤醒,这组充满诗意的词汇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描绘了水边芦苇与荻草随风摇曳的生动景象,现代人面对这四个字时,往往陷入困惑——它们究竟该如何发音?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密码?本文将从音韵学、文字学和文学鉴赏三个维度,对"葭菼揭揭"进行全面解读,还原其本真面貌,并探讨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化价值。
葭菼揭揭的正确读音
要准确读出"葭菼揭揭",我们必须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雅言"通行的年代。"葭"读作jiā,指初生的芦苇,《说文解字》释为"苇之未秀者";"菼"读tǎn,意为荻草,比芦苇稍细的一种水生植物;两个"揭"字均读jiē,表示高扬、高举的样子,连起来读便是"jiā tǎn jiē jiē",四声搭配错落有致,平仄相间,本身就具有音乐美。
值得注意的是,"揭"字在此处的读音与现代常用义"揭露"的jié不同,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罕见,同一个字因义项不同而读音有异,称为"破读",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专门讨论过此类现象,认为这是汉语音义结合的独特规律,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更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提醒我们不可用今音简单套读古语。
文字溯源:葭与菼的植物学考辨
从字形分析,"葭"从艹(草字头)从叚,叚亦声,属于形声字。《毛传》解释:"葭,芦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进一步区分:"葭,一名苇,苇之未成者。"说明葭特指未抽穗的嫩芦苇,芦苇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其茎可编织席箔,嫩芽可食,老秆可作燃料,是重要的经济植物。
"菼"字从艹从炎,《尔雅·释草》言:"菼,薍也。"郭璞注:"似苇而小,实中。"现代植物学考证,菼应为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禾本科植物,与芦苇同科不同属,两者常混生水边,但荻的茎秆较细且实心,叶片较窄,秋季抽穗时呈紫红色,与芦苇的灰白色穗有明显区别。《本草纲目》将菼列为药用植物,谓其"主治消渴、利尿"。
这种对自然物象的精确区分,反映了先民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生态知识,法国汉学家葛兰言在《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指出,《诗经》中的植物描写绝非简单比兴,而是蕴含着深厚的自然崇拜与农耕文明智慧。
揭揭的意境解析
"揭揭"这一叠词的使用,是《诗经》语言的典型特征,清代学者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凡重言皆形容之词。""揭揭"描绘的是葭菼在水边风中高高飘扬的动态景象,既有视觉上的高度感,又有听觉上的飒飒声感。
《硕人》全诗刻画卫庄公夫人庄姜出嫁时的盛况,"葭菼揭揭"出现在描写随行队伍的段落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通过一连串叠词(洋洋、活活、濊濊、发发、揭揭、孽孽)的铺排,营造出盛大、欢快、流动的场面氛围,其中水生植物与水中鱼类的描写,既点明了婚礼行进沿河而上的地理特征,又暗喻婚姻繁衍的吉祥寓意。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评点:"此言从者之盛,如水物之相随也。"近人闻一多则在《诗经通义》中进一步阐释:"葭菼揭揭,非独状景物而已,实以兴庶姜之容仪也。"认为摇曳的芦苇荻草正是对新娘陪嫁女子们婀娜身姿的诗意映照。
葭菼揭揭在《诗经》中的艺术价值
"葭菼揭揭"虽只四字,却体现了《诗经》高超的语言艺术,它遵循了"赋比兴"中"赋"的手法,直接铺陈景物,却能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效果,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诗经》写景"即物达情,即景会心"的特点。
这组词体现了汉语双声叠韵的音乐美。"葭菼"为双声(同声母),"揭揭"是叠词,读来朗朗上口,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指出:"《诗》中叠字最难下,惟《三百篇》用之极工。"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分析,《诗经》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节奏感,又深化了意象表达。
更重要的是,"葭菼揭揭"展现了古人"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相联系的思维模式,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石,现代学者叶嘉莹认为,《诗经》中的自然意象"既是外在景物,也是内在心象"。
从葭菼揭揭看古代生态智慧
"葭菼揭揭"所描绘的湿地景观,反映了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周礼·地官》记载"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说明当时已有意识地利用沼泽地带种植葭菼类植物。《管子·度地篇》详细记录了不同水生植物的分布与用途,展现出系统的生态知识。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在当代具有特殊启示意义,葭菼等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微气候等重要功能,中国古代"时禁"制度(如《礼记·月令》规定季夏之月"毋刈蓝以染,毋烧灰")体现的可持续利用思想,与当代生态保护理念不谋而合。
日本农学家星川清亲在《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中指出,东亚地区对芦苇等湿地植物的利用历史最为悠久,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重新解读"葭菼揭揭"这样的经典意象,有助于我们重建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生态伦理。
葭菼揭揭的现代传承与误读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葭菼揭揭"面临着双重境遇:一方面被收入各种成语词典,作为古典文学的代表性词汇;另一方面又常因读音生僻而遭误读误解,某知名电视台文化节目中,主持人将"菼"读作"yán";网络小说里更出现将"葭菼"写作"葭炎"的讹误。
这种文化断层的背后,是传统语文学教育的式微,民国时期,小学课本还专门设有"辨字正音"章节;而今天,即使是大学中文系学生,面对生僻字也往往依赖拼音输入法,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晚年多次呼吁:"简化汉字不可怕,可怕的是简化文化。"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和"诗词大会"等现象,使包括"葭菼揭揭"在内的古典语汇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某高校开设的《诗经植物学》课程,将文献解读与实地考察结合,让学生亲手触摸葭菼类植物,获得良好反响,这种"立体化"传承方式,或许能为古典文化的活化提供新思路。
让雅言重新摇曳生姿
站在现代文明的岸边回望,"葭菼揭揭"不仅是四个古老的文字,更是一幅动态的文化画卷,它记录了我们先民如何观察自然、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对诗意栖居的永恒追求;它象征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既可能被忽视埋没,也能在有心人的呵护下重新焕发生机。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曾说:"文字是文明的药(pharmakon),既是解药也是毒药。"对待"葭菼揭揭"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泥古不化,也不该轻率否定、随意误读,正确的态度或许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取资异国,岂徒色乐器用;流布四方,可征气质雅俗。"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让古老的"葭菼"在现代文明的"河水"边,继续"揭揭"飘扬。
当我们再次吟诵"葭菼揭揭"时,耳边仿佛响起两千多年前的风声水响,眼前浮现出那片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象,这不仅是语言的复活,更是文明记忆的唤醒,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并行的今天,守护这样的文化基因,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与未来最好的交代。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16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7im
2025-04-17im
2023-05-25im
2023-05-25im
2025-04-18im
2025-04-17im
2023-06-03im
2023-05-25im
2025-04-18im
2023-07-13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