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二字,自古以来便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也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议的话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名利"并非简单的财富与名声,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古人在表达"名利"时,往往采用典雅含蓄的词汇,既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也折射出古人对功名富贵的复杂态度,本文将从古文的角度,探讨"名利"的不同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古文中的"名"与"利" 在古代汉语中,"名"与"利"常被分开表述,各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功名":指科举考试中取得的功名,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声名":指个人的声誉,如"不慕荣利,不求声名"。 "令名":美好的名声,如"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浮名":虚浮的名声,带有贬义,如"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货利":指财物利益,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财贿":财富,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膏腴":肥沃的土地,引申为丰厚的利益,如"贪膏腴之利"。 "锱铢":极小的利益,如"争锱铢之利"。 二、古人如何看待"名利"? 古人对"名利"的态度并非一味追求或完全摒弃,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观。 1. 儒家:名正言顺,义利之辨 儒家强调"名"的重要性,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但同时也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2. 道家:淡泊名利,顺应自然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道德经》),强调人不应过分追求外在的名利,庄子更是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认为真正的智者超越名利束缚。 3. 佛家:看破红尘,万法皆空 佛教认为名利皆是虚幻,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宗六祖慧能亦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三、古文名篇中的"名利"表达 1. 《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论利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句生动描绘了世人追逐利益的景象,成为千古名句。 2.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弃名利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写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达了对名利的超脱。 3. 《陋室铭》——刘禹锡安贫乐道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自己不以贫贱为耻,而以品德高尚为荣,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境界。 四、现代人对"名利"的思考 尽管时代变迁,但"名利"仍然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话题,现代社会中,有人追求名利以证明自我价值,也有人选择"躺平",拒绝内卷,古人的智慧提醒我们: 1、名利并非终极目标,人生的意义在于内心的充实与精神的自由。 2、取之有道,追求名利时需遵循道德与法律,不可不择手段。 3、适可而止,过度追逐名利可能使人迷失自我,甚至付出健康与幸福的代价。 "名利"在古文中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而古人对"名利"的态度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无论是儒家的"义利之辨",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是佛家的"看破红尘",都告诉我们:名利虽可追求,但不可被其束缚,真正的智慧,在于在名利与内心之间找到平衡,活出属于自己的从容与自在。**1. "名"的雅称
**2. "利"的雅称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73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