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偶成作者张栻的文学世界与思想探微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7日 阅读:63 评论:0

一、《立春偶成》作者张栻的正确读音

立春偶成作者张栻的文学世界与思想探微

《立春偶成》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张栻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关于张栻的"栻"字读音,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作"shì"(音同"是"),第四声,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属于入声字,在《广韵》中记载为"赏职切",现代各地方言中仍有保留入声的读法,如粤语读作"sik1"。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后迁居衡阳(今属湖南),他是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张栻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学术世家,其父张浚是南宋抗金名相,家学渊源深厚。

二、《立春偶成》文本解析与文学价值

《立春偶成》全诗如下: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这首写于立春时节的小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冬去春来的自然景象,首句"律回岁晚冰霜少"中,"律回"指历法节气循环又回到立春,"岁晚"意为一年将尽(立春在农历年前后),暗示季节转换;"冰霜少"则直接描写气候转暖的现象,第二句"春到人间草木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木以知觉,生动表现了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的生命力。

后两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由宏观转向具体,诗人眼前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东风吹拂下水面泛起绿色的波纹。"参差"一词用得尤为精妙,既写出了水波荡漾的不规则形态,又暗示了春天万物生长的错落有致,全诗语言平实自然,却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张栻观察自然的敏锐和表达情感的精准。

从文学价值来看,《立春偶成》体现了宋代哲理诗的特点,即在描写自然景物中蕴含人生感悟,张栻没有直接说理,而是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生命力的勃发和宇宙运行的规律,达到了"即景悟理"的艺术效果,这与宋代"格物致知"的学术风气和"平淡有味"的审美追求高度一致。

三、张栻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要深入理解《立春偶成》,必须了解张栻的生平经历和学术背景,张栻出生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正值宋室南渡不久,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他的父亲张浚是南宋初期力主抗金的著名宰相,曾多次组织北伐,虽最终未能成功,但其爱国精神对张栻影响深远,张栻自幼聪颖好学,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博览群书,尤其精研《易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张栻的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家学传统,尤其是其父张浚的经世致用思想;二是师承胡宏,得湖湘学派真传;三是与朱熹等同时代学者的交流切磋,湖湘学派强调"知行合一"、"明体达用",注重将理学思想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一特点在张栻的为官和教学中均有体现。

在仕途上,张栻历任多个地方官职,如知严州、袁州、静江府等,所到之处皆以教化百姓、整顿吏治为己任,他尤其重视教育,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与朱熹会讲,开创了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促进了理学的发展与传播,张栻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南轩易说》《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内容涵盖经学解释、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

四、《立春偶成》中的理学思想体现

作为理学大师的诗作,《立春偶成》看似简单的景物描写背后,实则蕴含了丰富的理学思想,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表象探究其内在规律和天理,诗中"春到人间草木知"一句,表面写草木感知春天的到来,深层则暗示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理"或规律,连草木都能顺应天时而动,人更应如此。

"便觉眼前生意满"中的"生意"二字,既可理解为生机、生命力,也可从理学角度解读为"天地生物之心",理学家认为天地以生物为心,万物生生不息体现了宇宙的根本法则,张栻通过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这一哲学观念,东风吹水形成的"绿参差",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更象征着"理一分殊"的理学思想——统一的"天理"在不同事物上表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与朱熹的理学诗相比,张栻的《立春偶成》少了些说教色彩,多了些生活气息,但同样达到了寓理于景的效果,这种文学表达方式反映了湖湘学派"明体达用"的特点——不空谈性命之理,而是将高深的理论融入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中,张栻通过描绘立春时节的细微变化,引导读者体会自然界中蕴含的普遍规律,进而思考人生与社会。

五、张栻的文学成就与诗歌特色

张栻虽以理学家名世,但其文学成就同样不容忽视,他主张"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创作应当服务于道德教化,但同时也重视艺术表现。《宋史》称其"文章坦荡明白,出于自然",这一特点在《立春偶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张栻的诗歌创作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咏物写景诗,如《立春偶成》;二是赠答唱和诗,多与朱熹、吕祖谦等友人往来之作;三是言志抒怀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他的诗风总体趋于平实自然,不事雕琢,但意蕴深远,体现了理学家诗歌"平淡中见深远"的共同特点。

在艺术手法上,张栻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立春偶成》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仅用"冰霜少"、"草木知"、"生意满"、"绿参差"等简单意象,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早春图景,这种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与其理学思想中追求"简易"的倾向是一致的,张栻认为"理"本身是简明直接的,过分修饰反而会遮蔽真理。

看,张栻的作品多关注现实生活和自然变化,较少沉浸于个人情感的宣泄,即使是写景诗,也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关怀。《立春偶成》中洋溢的乐观向上精神,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美好期待,这种将个人感受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创作倾向,是宋代士大夫文学的典型特征。

六、《立春偶成》的历代评价与影响

《立春偶成》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和好评,南宋后期的文学批评家魏庆之在其《诗人玉屑》中称赞张栻的诗"有陶渊明之风",特别提到《立春偶成》等作品"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诗"气象宽平,意趣悠长"。

明代前后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宋诗多有贬低,但仍有不少文人对《立春偶成》这类理学家诗作表示欣赏,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指出,张栻的诗"不在文字之工,而在义理之正",《立春偶成》虽语言朴素,但"理趣盎然",清代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张栻诗文"明白正大,无钩章棘句之习",特别提到《立春偶成》等诗"寓至理于常言"。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对宋代文学研究的深入,《立春偶成》作为理学家诗歌的代表作,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得到了更为全面的认识,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分析宋代哲理诗时,多次引用张栻此诗作为"即物明理"的典范,现代学者普遍认为,《立春偶成》成功地将理学思想转化为诗性表达,实现了"理"与"诗"的和谐统一。

在影响方面,《立春偶成》不仅为后世提了诗歌创作的范例,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种观察自然、思考人生的方式,诗中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精神和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形成有深远影响,每年立春时节,仍有许多人引用此诗来表达对春天的期待和对新开始的向往。

七、张栻与朱熹的诗风比较

张栻与朱熹作为"东南三贤"中的两位,学术上交往密切,诗歌创作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但风格上仍存在明显差异,将《立春偶成》与朱熹的《春日》《观书有感》等诗作比较,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张栻诗歌的特色。

上看,朱熹的诗更直接表达理学思想,说理成分较重,如《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直接阐述为学之道;而张栻的《立春偶成》则几乎全篇写景,理在景中,需要读者自己体悟,这种差异反映了二人不同的教育理念——朱熹更注重直接教导,张栻则倾向于启发式感悟。

在语言风格上,朱熹的诗工整严谨,用典较多,学者气息浓厚;张栻的诗则更为自然流畅,生活气息强烈。《立春偶成》全诗无一难字僻典,如同口语般明白如话,但意蕴却十分丰富,这种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使张栻的诗在传播上更具优势。

从情感基调看,朱熹的诗往往严肃庄重,充满忧患意识;张栻的诗则较为轻松明快,充满生活情趣。《立春偶成》中洋溢的喜悦之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种差异或许与二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关——朱熹一生坎坷,忧国忧民;张栻虽也关心国事,但性格更为开朗豁达。

八、《立春偶成》的现代解读与启示

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解读《立春偶成》,可以发现这首诗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诗中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当今生态文化建设有重要启示。"春到人间草木知"提醒我们,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宰,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万物都有其感知和存在的价值。

"便觉眼前生意满"体现的乐观精神,对现代人应对生活压力和心理困扰具有积极意义,张栻通过观察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力量,这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尤为珍贵。

从审美角度看,《立春偶成》展示了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美学,诗中没有任何奢侈的享受或复杂的技巧,只是朴素地记录季节变化的细节,却创造出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这提示我们,美不一定来自昂贵的消费或刻意的营造,而是源于对生活本身的敏感和热爱。

在教育方面,《立春偶成》所体现的"寓教于乐"、"即物穷理"的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借鉴价值,张栻不是通过枯燥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物中领悟道理,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比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更为有效。

九、张栻其他代表性诗作赏析

除《立春偶成》外,张栻还有其他不少优秀诗作,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艺术,如《题城南》:"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冰肌元自好,一时桃李作狂尘。"此诗借梅花之高洁讽刺世人之浮躁,体现了张栻高尚的人格追求。

《三月三日》:"良辰乐事古难并,况是风光满眼新,不用笙歌娱白发,且随花柳乐青春。"诗中表现出的珍惜时光、享受自然的生活态度,与《立春偶成》一脉相承。《夜坐》:"独坐幽斋里,灯青竹影寒,起看星斗近,天宇自漫漫。"则展现了理学家静观宇宙、思考人生的精神世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送朱熹》:"君诗如精金,百炼仍璀璨,我诗如浮云,空中自舒卷。"张栻在此诗中谦虚地评价自己的诗歌如浮云般随意自然,实际上正揭示了他诗歌创作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理想,这种不刻意求工、任其自然的创作态度,使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十、张栻诗歌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张栻作为南宋理学大家和文学家,其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成功地将理学思想转化为诗性表达,开创了理学家诗歌的新境界。《立春偶成》作为其代表作,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理趣,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从文学史角度看,张栻的诗歌是宋代"以理入诗"潮流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宋诗"尚理"、"尚意"的特点,与苏轼的豪放、黄庭坚的奇崛、陆游的激昂相比,张栻的诗风更为平和内敛,但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当代社会,重读张栻的《立春偶成》和其他诗作,不仅能增进我们对宋代文学和理学的理解,更能从中汲取生活智慧和心灵养分,诗中表现的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简朴生活的向往,都是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焦虑的时代所需要的珍贵品质。

张栻的诗歌告诉我们,伟大的思想可以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可以蕴含在日常生活之中,正如《立春偶成》所展示的,只要我们保持敏感的心灵和思考的习惯,就能从最普通的自然现象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这或许就是张栻诗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862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