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歌与人生

闾门即事怎么读?——解读张继的经典之作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7日 阅读:50 评论:0

一、文章标题

闾门即事怎么读?——解读张继的经典之作

《闾门即事》怎么读?——从音韵、意境到历史背景的全面解析

二、文章正文

《闾门即事》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苏州闾门一带的繁华景象,许多读者在初次接触这首诗时,可能会对题目中的“闾门”和“即事”产生疑问:这两个词应该如何正确发音?它们又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闾门”读作“lǘ mén”,闾”(lǘ)指古代里巷的门,而“门”即城门或街巷入口,苏州的“闾门”是古代苏州城的西门,因靠近繁华的商业区而闻名。

“即事”读作“jí shì”,意为“就眼前的事物写诗”,是一种常见的诗歌题材,类似于“即兴创作”。《闾门即事》可以理解为“在苏州闾门即兴写下的诗”。

**2. 《闾门即事》原文及翻译

原文:

>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翻译:

> 农民被征召去建造战船,原本春草茂盛的万顷良田无人耕种。

> 登上苏州城门眺望城内,清明时节本该炊烟袅袅,如今却寥寥无几。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苏州闾门一带的风光,实则暗含对战争和徭役的批判,反映了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的民生凋敝。

**3. 诗歌的深层解读

(1)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后的江南

张继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北方战乱频繁,朝廷财政困难,于是加重对江南地区的赋税和徭役,苏州作为当时的经济中心,承担了沉重的兵役和造船任务。

“耕夫召募逐楼船”一句,揭示了农民被迫放弃耕种,被征召去建造战船(“楼船”指大型战船),导致农田荒芜。

**(2)意象分析:春草、新烟

“春草青青万顷田”:本该是春耕时节,田野却长满青草,暗示农业荒废。

“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是祭祖和踏青的时节,本该家家户户升起炊烟,但此时却寥寥无几,说明人口减少,民生艰难。

**(3)对比手法:繁华与衰败

苏州闾门在盛唐时期是商业繁华之地,但诗中却呈现出一派萧条景象,张继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战争和苛政的批判。

**4. 张继的诗歌风格

张继以《枫桥夜泊》闻名,其诗风沉郁顿挫,善于通过景物描写反映社会现实。《闾门即事》延续了这一风格,语言简练,但内涵深刻。

5. 如何正确朗读《闾门即事》?

朗读时应注意:

1、节奏:七言绝句通常按“二二三”或“四三”停顿。

-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2、情感:前两句语气沉重,后两句略带感慨,整体应读出忧国忧民之感。

**6. 与其他同类诗歌的比较

与杜甫的《兵车行》相比,张继的诗更加含蓄,但同样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而白居易的《卖炭翁》则更直接描写底层百姓的苦难,风格更加直白。

**7. 现代意义:历史的反思

《闾门即事》不仅是一首唐诗,更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仍应警惕战争对民生的破坏,珍惜和平发展的环境。

《闾门即事》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情感,正确理解它的读音、背景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欣赏唐诗的魅力。

三、总结

本文从读音、翻译、历史背景、诗歌意象、朗读技巧等多个角度解析了张继的《闾门即事》,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唐诗。

(全文约1800字)

:如需进一步扩展,可增加对张继生平的介绍,或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对比分析。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878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