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相谓曰中的谓字探析,古汉语中的言说与称谓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8日 阅读:50 评论:0

摘要

相谓曰中的谓字探析,古汉语中的言说与称谓

本文以古汉语常见表达"相谓曰"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中核心字"谓"的多重含义与用法,通过系统梳理"谓"字在甲骨文、金文及传世典籍中的演变轨迹,分析其作为言说动词与称谓动词的双重功能,文章结合大量经典文献例证,阐释"相谓曰"结构在对话场景中的特殊语用价值,并比较"谓"与"曰""言""云"等近义字的异同,研究发现,"谓"字在古汉语中不仅承担基本的言说功能,更蕴含评价、判断等深层语义,其灵活多变的用法反映了汉语表达的丰富性与精确性,本研究为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对话场景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古汉语词汇研究和经典文本解读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

相谓曰;谓;古汉语;言说动词;称谓动词;语用功能

在阅读古代文献时,"相谓曰"这一表达频繁出现于人物对话场景中,成为记录人际交流的重要句式,这一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信息,quot;谓"字的多义性尤为值得关注,作为古汉语中的高频词汇,"谓"字承载着言说、称谓、评价等多重功能,其精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古代文本的准确解读,本文将从文字学、语法学和语用学多角度出发,系统考察"相谓曰"中"谓"字的确切含义及其演变过程,揭示这一常见表达背后隐藏的语言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谓"字的本义与字形演变

从字形演变角度考察,"谓"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言"和"胃"两部分组成,属形声字结构,quot;言"为形旁,明确标示该字与语言活动相关;"胃"为声旁,提示读音,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金文中"谓"字有时省略"言"旁,仅以"胃"表意,这种现象反映了汉字发展过程中的简省趋势,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谓,报也,从言,胃声。"将"谓"的基本义界定为"答复、回应",这一解释与早期文献中的用例高度吻合。

通过对西周至战国时期出土文献的系统梳理,我们发现"谓"字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明显的语义扩展轨迹,西周金文中,"谓"主要用于表示"告诉"、"对…说"等基本言说义;至春秋战国时期,其用法逐渐丰富,发展出"称为"、"认为"等引申义,这种语义扩展与当时社会交往的复杂化和思想表达的精细化密切相关,在秦汉典籍中,"谓"字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多义系统,为后世文言文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谓"作为言说动词的用法分析

在古汉语中,"谓"作为言说动词使用时,通常表示有针对性的言语行为,强调说话者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的过程,与"曰"字相比,"谓"更突出言语的指向性和互动性。《论语·八佾》中"子谓冉有曰"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里的"谓"明确标示孔子向冉有说话的行为,而"曰"则引出具体说话内容,这种"谓+对象+曰+内容"的结构在古代对话记录中极为常见,形成了一套精确的言说标记系统。

从语法功能看,"谓"作为言说动词时,常带双宾语结构,一个宾语指涉言说对象(间接宾语),一个宾语表示言说内容(直接宾语),如《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谓梁惠王曰",quot;梁惠王"为言说对象,"曰"后面的内容为言说信息,这种结构突显了"谓"字的及物性和指向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当"谓"用于转述他人话语时,常与"曰"搭配使用,形成"谓…曰…"的固定框架,这种搭配在史书记载中尤为普遍,体现了古人对言说行为记录的严谨态度。

三、"谓"作为称谓动词的用法解析

除言说功能外,"谓"字在古代汉语中还广泛用于表示命名、称呼等称谓意义,在这种用法下,"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称作"、"叫做",用于建立名称与事物之间的指称关系。《诗经·小雅·巧言》中"谓天盖高"即为此类用法,"谓"在这里表示人们对天的称呼方式,这种称谓用法在定义性语句中尤为常见,如《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明确建立了"北极"与"北辰"之间的称谓对应关系。

从语义特征分析,作为称谓动词的"谓"具有明显的判断性和规定性,往往表达一种社会共识或权威认定,与单纯的言说行为不同,称谓用法中的"谓"更强调名称与所指之间的约定俗成关系,在古代训诂著作中,"谓"常被用来解释词语意义或辨析概念差异,如《说文解字》中大量使用"A谓之B"的格式进行释义,这种用法凸显了"谓"字在知识传承和概念界定中的重要作用。

四、"相谓曰"结构的语用功能考察

"相谓曰"作为古代汉语中的固定表达,字面意思是"互相告诉说",在实际使用中常表示多人之间的对话交流,这一结构中的"相"表示动作的交互性,"谓"标示言说行为,"曰"引出具体内容,三者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对话记录机制。《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乃与范增相谓曰"便展示了这一结构的典型应用场景,生动再现了历史人物间的互动交流。

从语用学角度看,"相谓曰"结构具有独特的交际功能,它明确标示了对话的参与者为复数,且存在言语互动;它往往用于引入重要或转折性的对话内容,在叙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结构能够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增强叙述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与单用"曰"相比,"相谓曰"更能突显人物间的交流互动,反映了古人对言语交际过程的细致观察和精准记录。

五、"谓"与近义字的比较研究

在古汉语言说动词系统中,"谓"与"曰"、"言"、"云"等字存在广泛的功能交叉和语义重叠,但也各有侧重,从使用频率看,"曰"最为常见,多用于直接引语前;"言"侧重言语内容本身;"云"常带有转述或不确定意味;而"谓"则强调言语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在《论语》中,孔子直接发言多用"子曰",而记载孔子对他人的评价则多用"子谓…曰",这种分布差异反映了不同言说动词的语用分工。

从语法表现看,"谓"字具有较强的及物性,常带宾语,而"曰"、"云"等字则更多作为引语标记使用。"言"字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用法更为灵活,在语义强度上,"谓"常隐含判断或评价意味,如《论语》"子谓韶尽美矣"中的"谓"就带有明显的评价色彩,这是其他言说动词所不具备的语义特征,这些细微差别反映了古汉语在表达言语行为时的丰富性和精确性。

六、结论

通过对"相谓曰"中"谓"字的多维度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谓"字在古汉语中具有言说与称谓双重功能,且两种用法之间存在有机联系;作为言说动词的"谓"强调言语的指向性和互动性,在记录对话场景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相谓曰"结构是古代文献中标记交互性对话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古人对言语交际的细致观察;"谓"字与其它言说动词构成互补分布,共同构建了古代汉语丰富的言说表达系统。

"谓"字研究不仅具有词汇学意义,也为古代文献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经典文本研究中,准确辨析"谓"字的具体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关系和对话本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到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中"谓"字用法的比较分析,以及"谓"字与其他言说动词的搭配规律探索,这些都将为古汉语研究和传统文化理解开辟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2018.

2、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13.

3、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2017.

4、周法高. 《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 中华书局, 1990.

5、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 2000.

6、郭锡良. 《汉语史论集》. 商务印书馆, 2005.

7、董琨. 《汉字发展史话》. 商务印书馆, 2018.

8、李明. 《古汉语言说动词系统研究》. 语文出版社, 2015.

提到的作者和书名为虚构,仅供参考,建议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自行撰写。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9292.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