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是什么时期的诗,陆游临终之作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内涵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9日 阅读:19 评论:0

《示儿》是什么时期的诗?——解读陆游临终绝笔的时代背景与家国情怀

示儿是什么时期的诗,陆游临终之作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内涵

文章正文

《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绝笔,短短四句,凝聚了诗人毕生的家国情怀与未竟之志,这首诗不仅是陆游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南宋特定历史时期的缩影。《示儿》究竟创作于什么时期?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本文将从诗歌内容、创作时间、历史背景及情感内涵等方面,深入探讨这首千古名作。

一、《示儿》的创作时期:南宋末年

《示儿》一诗写于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冬,是陆游临终前的最后作品,南宋已偏安江南近百年,北方中原地区长期被金国占领,陆游生于北宋灭亡之际(1125年),一生历经靖康之耻、宋金对峙、南宋偏安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收复中原始终抱有强烈的执念。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85岁的陆游写下这首绝笔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短短28字,道尽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也揭示了南宋王朝长期未能实现北伐复国的历史困境。

二、《示儿》的时代背景:南宋与金国的对峙

要理解《示儿》的情感内涵,必须了解南宋与金国的长期对峙局面。

1、靖康之变与南宋建立

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宋高宗赵构南渡,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从此偏安一隅。

2、宋金和战与北伐失败

南宋初期,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曾多次北伐,一度有望收复中原,但因宋高宗和秦桧的妥协政策,最终以“绍兴和议”(1141年)告终,南宋向金称臣纳贡,此后,南宋虽偶有北伐之举(如孝宗时期的“隆兴北伐”),但均以失败收场。

3、陆游的爱国情怀与政治挫折

陆游一生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朝廷,主张北伐,但因主和派当权,他屡遭贬谪,壮志难酬,晚年退居山阴(今绍兴),仍心系国事,《示儿》正是他临终前对家国命运的最后牵挂。

三、《示儿》的情感内涵:壮志未酬的悲愤与希望

《示儿》虽短,却蕴含深刻的情感层次:

1、“死去元知万事空”——看透生死的豁达

首句表明诗人已看淡生死,但紧接着的“但悲不见九州同”却陡然转折,凸显其毕生遗憾。

2、“但悲不见九州同”——未竟的家国理想

“九州同”指国家统一,陆游一生渴望南宋收复中原,但直至临终,这一愿望仍未实现。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执着的信念

尽管现实残酷,诗人仍寄望于未来,叮嘱子孙:若有一天宋军收复中原,务必在祭祀时告知自己,这种“死不瞑目”的执念,正是陆游爱国精神的极致体现。

四、《示儿》的历史意义:南宋士人的家国情怀

《示儿》不仅是陆游的个人绝唱,更是南宋士人群体爱国情怀的缩影。

1、南宋文人的北伐情结

与陆游同时代的辛弃疾、文天祥等文人,同样怀抱收复之志,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与《示儿》精神相通。

2、南宋灭亡与《示儿》的悲剧性

令人唏嘘的是,陆游去世70年后(1279年),南宋最终被元朝所灭,九州仍未“同”。《示儿》的悲壮,恰是南宋王朝命运的写照。

《示儿》创作于南宋末年,是陆游在生命尽头对家国命运的最后呐喊,它不仅是一首个人诗作,更是一个时代的悲歌,时至今日,这首诗仍能唤起人们对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深刻思考,陆游的爱国精神,跨越千年,历久弥新。

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示儿》的永恒价值,正在于此。

(全文约1600字)

**参考文献**(可选部分)

1、钱钟书《宋诗选注》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3、邓广铭《岳飞传》

4、陆游《剑南诗稿》

希望这篇文章符合您的要求!如需调整或补充,请随时告知。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933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