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蓼蓼匪莪怎么读?——解读诗经中的孝道悲歌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8日 阅读:59 评论:0

解析:蓼蓼匪莪的读音与出处

蓼蓼匪莪怎么读?——解读诗经中的孝道悲歌

& quot ;蓼蓼匪莪"(lù lù fěi é)出自《诗经·小雅·蓼莪》,是一首表达孝子哀思父母之情的诗歌。

"蓼蓼"(lù lù):形容植物高大茂盛的样子。

"匪"(fěi):通"非",表示否定。

"莪"(é):一种蒿类植物,古人认为莪蒿嫩时可食,象征父母养育之恩。

"蓼蓼匪莪"直译为"高大的不是莪蒿",暗喻父母已逝,自己未能尽孝的悲痛。

二、《蓼莪》全诗赏析

《蓼莪》全诗如下: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1. 诗歌主旨:孝子之悲

诗人以"莪蒿"起兴,用"匪莪伊蒿"(不是莪而是蒿)比喻自己未能尽孝的遗憾,诗中反复哀叹父母的辛劳,如"生我劬劳""生我劳瘁",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未能回报的愧疚。

**2. 经典名句解析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失去父亲,我依靠谁?失去母亲,我仰仗谁?这两句成为后世表达丧亲之痛的经典语句。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却像苍天一样无边无际,无法偿还。

**3. 艺术手法

比兴手法:以莪蒿起兴,对比蒿草,暗喻自己未能尽孝。

反复咏叹:"哀哀父母"多次出现,强化哀伤情绪。

对比手法:"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别人都能尽孝,为何独我遭遇不幸?)突出个人悲剧。

三、"蓼蓼匪莪"的文化内涵

**1. 孝道思想的体现

《蓼莪》是《诗经》中表达孝道最深刻的诗篇之一,后世常引用此诗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如:

- 晋代王裒(póu)读《蓼莪》至"哀哀父母"而泣,学生因此避读此诗(《晋书·孝友传》)。

- 唐代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亦受《蓼莪》影响。

**2. 古代丧葬文化的反映

诗中"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酒瓶空了,是酒坛的耻辱)暗喻父母去世,子女无法奉养,体现古代"慎终追远"的丧葬观念

**3.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因忙碌忽视父母,《蓼莪》提醒我们:

- 及时尽孝,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

- 感恩父母,理解他们的付出。

四、相关典故与延伸阅读

**1. 王裒泣墓

晋代孝子王裒,父亲被司马昭杀害,他终身不仕,每读《蓼莪》必痛哭,学生因此避读此诗,他的故事成为"孝感天地"的典范。

**2. 古代孝道经典

-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

- 《论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3. 现代孝道反思

当代社会,"空巢老人""留守父母"现象普遍,《蓼莪》的悲情仍具现实意义,如何平衡工作与亲情,值得深思。

五、读懂"蓼蓼匪莪",珍惜父母之恩

"蓼蓼匪莪"不仅是一个读音问题,更是一首穿越千年的孝道悲歌,它提醒我们:父母之恩如山如海,尽孝需趁早,当我们读懂了这首诗,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孝"的真谛,并在生活中付诸行动。

(全文约1500字)

**附:拓展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

2、现代社会如何平衡事业与孝道?

3、除了物质赡养,精神陪伴对父母有多重要?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读者不仅学会"蓼蓼匪莪"的读音,更能领悟其背后的文化深意。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940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