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以词闻名,更是一位胸怀壮志的爱国志士,辛弃疾究竟喜欢什么?从他的诗词、生平事迹及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一生所爱——剑、酒、词,以及那份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 一、剑:英雄气概与报国壮志 辛弃疾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山东济南,自幼目睹山河破碎,立志恢复中原,他精通武艺,尤其喜爱剑术,这在他的诗词中多有体现,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句词生动刻画了他夜半饮酒、抚剑长叹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征战沙场的渴望,剑不仅是武器,更是他英雄气概的象征,他曾在青年时期组织义军抗金,并率五十骑突袭金营,擒获叛将张安国,展现了他的胆识与武艺。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辛弃疾的军事才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他的剑更多时候只能成为书斋中的装饰品,这让他深感无奈,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感叹: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里的“吴钩”即指宝剑,他抚剑长叹,却无人理解他的雄心壮志。 二、酒:借酒消愁与豪放性情 辛弃疾爱酒,他的词中酒意盎然,酒既是他豪放性情的体现,也是他排遣忧愤的寄托,他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虽未直接提到酒,但其中蕴含的孤独与寻觅之感,与他饮酒时的情绪相契合,而在《西江月·遣兴》中,他更是直抒胸臆: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他借酒消愁,试图在醉意中忘却现实的苦闷,酒并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愤,反而让他的词更加深沉悲壮。 辛弃疾的酒,既有李白的豪迈,又有杜甫的沉郁,他在《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写道: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这种醉眼看世界的豁达,正是他豪放性格的写照。 三、词:以文载道与壮志难酬 辛弃疾的词作数量丰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壮词,也有婉约细腻的小令,他喜欢以词抒怀,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感慨,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首词回顾历史,感慨英雄不再,同时也暗含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词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他政治抱负的载体。 辛弃疾的词风深受苏轼影响,但他比苏轼更加慷慨悲壮,他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展现了他从少年意气到中年沧桑的心路历程,语言简练而情感深沉。 四、家国情怀:一生的执念 辛弃疾最深沉的热爱,莫过于对家国的忠诚,尽管南宋朝廷对他多有猜忌,他仍多次上书献策,希望北伐收复中原,他在《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中写道: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这句词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是他自己的写照——即使壮志难酬,也要坚守信念。 晚年的辛弃疾退隐江西铅山,自号“稼轩”,以农耕自娱,但他的心始终未忘天下,他在《清平乐·村居》中描绘田园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看似闲适,实则隐含英雄老去的无奈。 辛弃疾的一生,是剑与酒、词与梦的交织,他喜欢剑的锋芒,喜欢酒的豪情,喜欢词的深沉,但最爱的仍是那片他未能收复的故土,他的词作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一个英雄的悲歌,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 >“幼安之词,豪放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辛弃疾的喜欢,不仅仅是个人趣味,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他的剑已锈,酒已尽,词却流传千古,激励着后世无数志士仁人。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957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