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一、前言
千字文,又称《急就章》,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周兴嗣编撰的蒙学读物,也是中国汉字教材里最著名的篇章之一。
二、千字文的由来
千字文诞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梁武帝萧衍倡导佛教,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招募僧人,同时也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下令编撰一套适合儿童启蒙教育的读物,周兴嗣受命编写。
# 时间:2024-03-01# 阅读:49
-
45阅读
壹、开篇之叹:忠君爱国的悲歌
1. 千古离骚,一曲哀歌:屈原,一个遗世独立的灵魂,用他的诗句,谱写了一首忠君爱国的悲壮之歌。
2. 忧国忧民,愤世嫉俗:面对战国时期楚国的衰落以及奸臣的当道,屈原忧心忡忡,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慨。
贰、楚国之殇:屈原的忧虑与悲哀
# 时间:2024-03-01# 阅读:45
-
46阅读
引言
夜幕降临,雨点敲打着窗棂,风儿轻轻地吹拂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声音,思绪万千。
昨夜的雨
昨夜的雨下得很大,淅淅沥沥的,一直下到深夜。雨水打在玻璃窗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吵得我无法入睡。我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浓睡不消残酒
# 时间:2024-03-01# 阅读:46
-
62阅读
一、前言
《前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中秋节期间在湖北黄州所作的一篇赋。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赤壁江上的美丽风光,抒发了作者旷达豁达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感悟。
二、赏析
1、对中秋之夜赤壁江上风光的细致描写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赤壁江
# 时间:2024-03-01# 阅读:62
-
41阅读
诗词之美,尽在《碧山锦树明秋霁》
《碧山锦树明秋霁》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碧山锦树的明媚风光,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历来备受诗家推崇。
碧山锦树,明秋霁色
# 时间:2024-03-01# 阅读:41
-
106阅读
生平简介
1. 幼年聪颖,勤奋好学
宋濂出生于元朝末年,自幼聪颖好学,饱览群书,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等,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2. 贞节自守,不趋炎附势
宋濂一生不趋炎附势,贞节自守,洁身自好,不贪慕荣利,不与权贵同流合污,是元末明初文坛的一股清流。
3. 历
# 时间:2024-03-01# 阅读:106
-
48阅读
一、入梅时节,诗词里的浪漫与愁思
入梅时节,天气潮湿闷热,梅雨绵长,时断时续,带来丝丝凉意。在诗词中,入梅时节有着独特的浪漫与愁思。
二、入梅始,万物生辉
1. 万物诗意朦胧的入梅时节:
> 入梅时节,万物生辉。朦胧的烟雨滋润着大地,山川秀丽,花木繁茂。入梅时节,诗词里的浪漫与愁思。
# 时间:2024-03-01# 阅读:48
-
44阅读
一、嗤之以鼻的含义
嗤之以鼻,是指对某事或某人轻蔑、鄙视的态度,带有嘲笑和不屑的意味。在古代诗词中,常有诗人用"嗤之以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二、嗤之以鼻的诗词名句
1.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 杜甫《望岳》
诗人站
# 时间:2024-03-01# 阅读:44
-
44阅读
一、前言
三月十八日,处于春季的尾声,万物复苏,花红柳绿,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月十八日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文人墨客常常借此抒发情怀,留下许多优美的诗词作品。
二、诗词中的三月十八日
1. 古代文人墨客对三月十八日的描写
林逋《春日》:“阳和三月十八日,天清地秀,人
# 时间:2024-03-01# 阅读:44
-
47阅读
一、山川萧条极边土
1. 塞外风光
塞外风光,萧索荒涼,千里黃沙,一望無際。一陣陣勁風吹過,捲起漫天黃沙,如同黃龍肆虐。而在这茫茫黄沙之中,偶爾可見幾株枯樹,在風中搖曳,猶如垂暮老人。
2. 極邊之苦
極邊之地,苦寒貧瘠,常年被冰雪覆蓋。人們在這里生活,十分艱難。他們以畜牧為生,一年四季都
# 时间:2024-03-01#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