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举进士"是一个常见的术语,但其中的"举"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许多人可能对这个字的具体含义感到困惑。"举"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具有特定的法律和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而是涉及选拔、推荐、考试等一系列复杂程序的关键概念,本文将从历史、语言学、制度演变等多个角度,详细解析"举进士"的"举"字的含义及其在科举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二、"举"字的基本含义
"举"(jǔ)在汉语中的基本意思是"抬起、推举、选拔",从字形上看,"举"由"与"(表示给予)和"手"(表示动作)组成,本义为"用手托起",引申为"推举、选拔",在古代文献中,"举"常被用于表示推荐人才的行为,如"举贤"(推荐贤能)、"举孝廉"(选拔孝子和廉洁之士)等。
2. "举"在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含义
在古代中国,"举"不仅是一个动词,还是一种制度化的行为,自汉代以来,朝廷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地方官员负责"举荐"优秀人才进入朝廷。"举"不仅仅是个人的推荐行为,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三、"举进士"中的"举"是什么意思?
在科举制度中,"进士"是最高级别的功名之一,唐代开始设立进士科,宋代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通过殿试的考生被称为"进士及第",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来源。
"举进士"中的"举"指的是"被推荐参加进士科考试",在唐代,考生需要先通过州县的选拔(称为"解试"),获得"举人"资格,才能赴京参加省试(即进士科考试)。"举进士"可以理解为"被举荐参加进士考试"。
在古代,"举"和"荐"虽然都有推荐的意思,但"举"更强调官方选拔,而"荐"可以是私人推荐。
举:地方政府正式推荐考生参加科举(如"举人")。
荐:私人或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如"荐举")。
"举进士"的"举"具有官方选拔的性质,而非个人行为。
四、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举"的制度演变
1. 汉代察举制:以"举"为核心的人才选拔
汉代实行"察举制",地方官员负责"举孝廉"(推荐孝顺、廉洁之人)或"举秀才"(推荐才学出众者),此时的"举"完全依赖官员的主观判断,缺乏统一考试标准。
2.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与"举"的贵族化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负责品评人才并"举荐",但由于门阀世族垄断,"举"逐渐成为贵族特权,寒门子弟难以被"举"。
3. 隋唐科举制:"举"与考试相结合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兴起,"举"不再是单纯的推荐,而是与考试结合,考生需先通过地方选拔("举"),再参加中央考试("进士科"),此时的"举"更强调资格获取,而非直接授官。
4. 宋元明清:"举人"制度的成熟
宋代以后,"举人"成为通过乡试者的固定称号,而"进士"则需通过会试和殿试。"举进士"的"举"指的就是获得"举人"资格,进而参加更高层次的考试。
五、"举"在古代社会的影响
"举"的制度使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打破了世族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由于"举"与考试挂钩,读书人必须刻苦学习才能被"举",从而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
"举"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体现,如:
举荐:推荐人才。
举人:明清时期通过乡试者。
选举:现代政治中的投票选拔制度。
六、结论
"举进士"的"举"并非简单的"推荐",而是古代科举制度中一个关键环节,指通过官方选拔获得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从汉代的察举制到明清科举,"举"的含义不断演变,但其核心始终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理解"举"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制度的运作机制。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举"不仅是一个字,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千余年的人才选拔体系,并在现代社会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164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