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令人困惑的"什"字读音

翻开《诗经》目录,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个特殊的字眼——"什",在《小雅》部分,有《鹿鸣之什》《白华之什》《彤弓之什》《祈父之什》《小旻之什》《北山之什》《桑扈之什》《都人士之什》等,而《鸿雁之什》也是其中之一,这个频繁出现的"什"字究竟该如何读音?是读作"shí"还是"shén"?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牵涉到《诗经》的编排体例、古代文献学知识以及汉语语音演变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汉语中,"什"字有两个常见读音:一是"shí",表示"十"的大写或"多种的、杂样的"意思,如"什锦";二是"shén",用于疑问词"什么",面对《诗经》中的"某某之什",许多读者会本能地选择第一个读音"shí",但这种直觉判断是否准确?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诗经》的文本结构和历史语境中寻找答案。
二、"什"字的本义与《诗经》中的特殊用法
从文字学角度考察,"什"是一个会意字,从"十"从"人",本义指古代户籍编制,十家为"什",后引申为"十"的代称或倍数关系。《说文解字》释为:"什,相什保也,从人十。"段玉裁注:"什,十人为什。"可见其原始意义确实与数字"十"密切相关。
在《诗经》的编纂传统中,"什"被用作诗歌的编排单位,汉代学者编订《诗经》时,将三百零五篇诗作分为若干组,每组约十篇左右,称为"什",这种分组并非严格按照十篇一组,而是大致以十为约数,如《鹿鸣之什》有十篇,《白华之什》有九篇,《彤弓之什》有十篇,《祈父之什》有十篇,《小旻之什》有十三篇,《北山之什》有十四篇,《桑扈之什》有十篇,《都人士之什》有十篇,《鸿雁之什》有十篇等,这种分组方式既便于记忆和传授,也反映了古代文献整理的一种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的"什"并非简单的数量单位,而是带有一定主题关联性的诗群,以《鸿雁之什》为例,包含《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十篇,这些诗作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一定联系,多反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和士人忧思。"什"既是数量单位,也是主题归类的一种方式。
三、"什"字的正确读音考证
回到最初的问题:"鸿雁之什"中的"什"究竟读什么音?根据古代文献和音韵学研究成果,应当读作"shí",理由如下:
从字义上看,"什"在此表示"十篇为一组"的意思,是其本义"十"的引申用法。《毛诗正义》中明确将"什"解释为"篇数",陆德明《经典释文》也注为"十篇",古代注疏家均未对此读音提出异议,可见传统上读作"shí"是共识。
从音韵演变看,"什"在中古音中属于"禅母""缉韵""入声"字,拟音为/ʑip/,与"十"同音,现代普通话中"十"读"shí","什"在表示与数字相关的意义时也应读此音,只有在表示"什么"这一疑问词时才读"shén",这是后起的特殊读音。
从现代权威辞书看,《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均将《诗经》中的"某某之什"的"什"注音为"shí",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中也将此作为专有名词处理,读作"shí"。
从学术传统看,自汉代以来,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均读作"shí",未有异读,现代高校中文系讲授《诗经》时,教师也普遍采用"shí"的读音,这已成为学界惯例。
四、《诗经》中"什"的编排原则与文化内涵
理解了"什"的读音后,我们还需进一步探讨《诗经》为何采用这种分组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古代学者将《诗经》分为"什",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其一,便于记诵和传授,在书写材料昂贵的先秦两汉时期,口耳相传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诗经》作为儒家经典,需要弟子们熟记背诵,将三百多篇诗作分为约十篇一组,每组冠以首篇名称(如《鹿鸣之什》以首篇《鹿鸣》命名,《鸿雁之什》以首篇《鸿雁》命名),大大降低了记忆难度,符合古代教育心理学原理。
其二,反映诗歌的内在联系,虽然《诗经》的"什"划分并非绝对严格按主题分类,但同一"什"中的诗篇往往在内容、风格或创作背景上有一定关联,如《鸿雁之什》中的诗作多表达忧患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鹿鸣之什》则多宴饮欢聚之辞,这种编排体现了早期文学批评的萌芽。
其三,体现数字崇拜的文化心理,数字"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代表完整、圆满(如"十全十美"),以"十"为单位编排经典,既符合实用需要,也寄托了古人对经典的崇敬之情,这种心理在佛教"十善""十恶"、道教"十方"等概念中也有体现。
其四,适应礼乐制度的需要。《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用于周代礼乐活动,按"什"分组可能与其在实际演奏中的使用方式有关,不同场合需要演奏不同组别的诗歌,"什"的划分或许反映了这种仪式音乐的组织结构。
五、"什"与《诗经》其他结构术语的关系
要全面理解"什"的含义,还需将其放在《诗经》整体结构中考察。《诗经》的编排层次大致为:风、雅、颂三大类→各国风或小雅、大雅、周颂等→各"什"→各篇,与"什"相关的术语还有:
"篇":指单首诗歌,如《关雎》为一篇,《鸿雁》为一篇。
"章":指一首诗中的段落,多数诗分若干章,各章句式相似。
"句":诗中的一行,通常四字为主。
"什"处于中间层次,连接宏观分类与微观诗篇,值得注意的是,《国风》部分不称"什",只有《小雅》《大雅》和《周颂》《鲁颂》部分采用这种分组方式,这可能反映了不同部分在编纂和传授过程中的差异。
六、历代学者对"什"的阐释与争议
诗经》中"什"的性质,历代学者也有不同见解:
汉代郑玄认为"什"只是简单的篇数单位,并无深意,他在《毛诗笺》中提到:"篇数多寡,分为什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则提出:"什者,篇数之名,诗即篇章,义或有所取,故以篇数为什。"认为除了计数功能外,也可能有内容上的考虑。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更强调"什"的主题关联性,认为同一"什"中的诗作"大意相类"。
清代考据学家则多从文献学角度分析"什"的形成过程,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详细考证了各"什"的篇目调整情况,指出今本《诗经》的"什"划分可能经过汉代学者的重新整理。
现代学者如余冠英、高亨等,多将"什"视为古代诗歌的一种编辑体例,强调其在《诗经》传播史上的实用功能,而一些文学研究者则试图从"什"的划分中寻找早期文学批评的痕迹。
七、"鸿雁之什"的具体分析
回到《鸿雁之什》,我们可以具体看看这十篇诗作:
1、《鸿雁》:描写流民疾苦,以鸿雁起兴。
2、《庭燎》:赞美周王勤政,夜未央而庭燎辉煌。
3、《沔水》:忧乱之作,以流水喻时局动荡。
4、《鹤鸣》:招隐之诗,以鹤鸣于九皋起兴。
5、《祈父》:战士怨刺司马之诗。
6、《白驹》:留客惜别之诗。
7、《黄鸟》:流寓他乡者抒发悲愤。
8、《我行其野》:弃妇之词,抒发婚姻不幸。
9、《斯干》:歌颂贵族宫室落成的颂诗。
10、《无羊》:牧人歌唱牛羊蕃盛的欢乐。
这十篇诗虽然主题不尽相同,但大多围绕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展开,反映了两周之际的社会变迁和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将它们编为一"什",既有首篇取名的偶然性,也有内容上的一定关联。
八、现代读者如何正确理解"某某之什"
对于现代《诗经》爱好者,正确理解"某某之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音上应准确读作"shí",避免误读为"shén"。
2、理解"什"作为《诗经》结构单位的功能,既不要忽视其篇目分组意义,也不必过度解读其中的主题联系。
3、阅读时可以"什"为单位,一组一组地研读,体会古代学者这样编排的用意。
4、注意不同"什"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把握《诗经》的整体结构。
5、参考古代注疏和现代研究,了解各"什"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可能存在的文本变动。
九、小"什"字中的大学问
一个看似简单的"什"字读音问题,背后竟牵涉如此丰富的知识内容,这正是经典阅读的魅力所在。《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其文本结构、编纂体例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密码。"鸿雁之什"的"什"读作"shí",不仅是一个语音规范问题,更是我们理解传统文献学的一把钥匙。
通过对"什"字的探究,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学者整理文献的思维方式,感受中华文化中数字运用的独特智慧,也更能体会《诗经》作为一部历经千年传承的经典,其文本形式的严谨与深意,下次当我们再读到"鹿鸣之什""鸿雁之什"这样的标题时,或许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发音。
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今天,这种对文本细节的考究精神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阅读经典不仅需要情感的投入,也需要知识的储备和严谨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163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5-01im
2025-04-30im
2025-05-02im
2025-05-01im
2025-05-02im
2025-05-01im
2025-04-28im
2025-05-01im
2025-05-03im
2025-05-02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