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汉字音韵学的重要性与平水韵概述

汉字音韵学作为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语言文化精髓,在众多韵书系统中,南宋时期编撰的《平水韵》因其系统性和实用性,成为后世研究古汉语音韵的重要依据,平水韵将汉字按照声调和平仄关系分为106个韵部,为诗词创作提供了标准化的押韵规范,对于现代学者和诗词爱好者而言,了解特定汉字在平水韵中的归属,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古典文学作品,更能深入把握汉语音韵的历史演变规律。
"岌"字作为一个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古典文献中时有出现的汉字,其音韵归属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从"岌"字的基本属性入手,通过分析其在历代韵书中的记载,结合现代音韵学研究成果,系统考察"岌"字在平水韵中的具体归属,并探讨这一归属对理解相关古典诗词的意义,最后比较其古今音变情况。
二、"岌"字的基本属性解析
"岌"字从构形上看属于形声字,由"山"字旁和"及"组成,其本义与山相关。《说文解字》释为:"岌,山高貌,从山,及声。"这一解释揭示了"岌"字最初是用来形容山势高耸的样子,在古典文献中,"岌"字常以"岌岌"的重叠形式出现,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维石岩岩,维岳岌岌",形象地描绘了山岳高峻险要的景象,随着语言的发展,"岌"字的语义逐渐扩展,衍生出"危险"、"危急"等抽象含义,如成语"岌岌可危"便形象地表达了局势危急的状态。
从语音角度看,"岌"字在现代普通话中读作jí,属于阳平声调,根据中古汉语语音系统重构研究,"岌"字在中古时期属于入声字,韵母为[iəp],声母为[ŋ](疑母),这种发音特点使其在入声消失的现代北方方言中演变为阳平,而在保留入声的南方方言如粤语中仍读作[ŋɐp],了解"岌"字这一语音演变轨迹,对于确定其在平水韵中的归属具有重要意义。
三、平水韵的系统结构与入声韵部特点
平水韵作为南宋时期整理修订的韵书系统,其最大特点是对《广韵》206韵进行了合理合并,形成了更为简洁实用的106韵体系,这一体系按四声分为平声(上平15部、下平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和入声17部,其中入声韵部的设置反映了中古汉语保留[-p]、[-t]、[-k]三种塞音韵尾的特点,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依据。
平水韵的入声17部包括: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这些韵部与阳声韵[-m]、[-n]、[-ŋ]尾形成整齐对应关系,如"侵"韵对应"缉"部,"真"韵对应"质"部,"东"韵对应"屋"部等,入声字发音短促,有"入声短促急收藏"的特点,在诗词创作中常用来表达急促、激烈的情感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平水韵的入声韵部划分并非完全依据韵尾相同,还考虑了主要元音的相似性,如"质"部包含[-t]尾字,"缉"部包含[-p]尾字,"职"部包含[-k]尾字,但主要元音相近的字有时会被归入同一韵部,这种编排方式反映了实际语音的相近性,也为确定"岌"字的归属提供了参照标准。
四、"岌"字在平水韵中的具体归属考证
通过对历代重要韵书的查考,我们可以清晰地追溯"岌"字的韵部归属演变过程,在隋代《切韵》和宋代《广韵》中,"岌"字被归入"缉"韵,与"及"、"汲"、"级"等字同部。《集韵》延续了这一分类,注音为"逆及切",属疑母缉韵入声字,到了平水韵时期,虽然整体韵部数量减少,但"岌"字仍保持其在"缉"部的归属未变。
从音韵学角度分析,"岌"字中古音构拟为[ŋiəp],韵尾为[-p],与"缉"部的其他字如"缉"[tsiəp]、"集"[d zi əp]、"习"[ziəp]等具有相同的韵尾结构,其主元音[iə]也符合"缉"部字的共性特征,相比之下,"岌"字与"职"部(主要收[-k]尾字如"职"[tɕik]、"极"[gik])或"质"部(主要收[-t]尾字如"质"[tɕit]、"日"[ȵit])在韵尾上有明显区别,不可能归入这些韵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平水韵中"缉"部与"合"部都收[-p]尾字,但前者主元音较高(如[iə]),后者主元音较低(如[ɑ]),形成互补分布。"岌"字因主元音较高,自然归入"缉"部而非"合"部,这一精细区分体现了平水韵编排的科学性。
五、"岌"字韵部归属对古典诗词解读的影响
了解"岌"字在平水韵中属"缉"部的知识,对于准确理解和鉴赏相关古典诗词具有重要意义,以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中"鄙夫行衰谢,抱病昏忘集,常时往还人,今也访死岌"为例,末句"集"与"岌"押韵,二字同属"缉"部,形成了和谐的韵脚效果,若不知"岌"字归属,可能误认为此处押韵不严谨。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写道:"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quot;切"与"歇"、"别"押韵,均属入声"屑"部,若有词人在此调中用"岌"字押韵,则必须使用"缉"部字相配,否则会破坏词牌的音律要求。
在诗词创作实践中,明清诗人严格遵循平水韵规范,如明代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岌"与"及"、"立"等字押韵,均属"缉"部,体现了对传统音韵规则的尊重,这些实例充分证明,准确把握"岌"字等特定汉字的韵部归属,是深入理解古典诗词音韵美的重要前提。
六、"岌"字古今音变与方言留存比较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视角看,"岌"字的语音经历了显著变化,其中古音[ŋiəp]到现代普通话j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疑母[ŋ]在北方方言中脱落或变为[j],如"疑"字从[ŋi]变为yí;入声韵尾[-p]在元代以后逐渐消失,并入相应阴声韵;全浊入声字在北方话中大多归入阳平,故"岌"读作jí。
与普通话不同,南方方言较好地保留了"岌"字的古音特征,在粤语中,"岌"读作[ŋɐp],完整保留了疑母和[-p]韵尾;客家话读作[ŋip],闽南语读作[gi̍p],也都保持了入声特色,这些方言留存为重构"岌"字古音提供了活态证据。
特别有趣的是,在韩语汉字音中,"岌"字读作"읍"(eup),日语吴音读作"ごう"(gō),汉音读作"きゅう"(kyū),这些域外方音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某些特征,与平水韵"缉"部的构拟音相互印证,成为研究汉语音韵史的宝贵材料。
七、掌握韵部归属的多重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确证"岌"字在平水韵中属于入声"缉"部,这一结论不仅解决了具体的音韵归属问题,更揭示了传统音韵学研究的现代价值,对于古典文学研究者而言,掌握汉字的韵部归属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文本,体会作品的音韵之美;对于诗词创作者而言,了解平水韵系统能够帮助他们在遵循传统格律的同时进行创新表达;对于语言学者而言,这种个案研究为构建汉语语音史提供了具体实证。
"岌"字虽非常用字,但其音韵归属的研究过程典型地展示了汉语音韵学的分析方法和价值,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通过更多个案的系统考察,完善对平水韵整体结构的认识,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183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5-10-2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