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雅言,古文中如何描绘寒冬之韵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2日 阅读:63 评论:0

一、冬之雅称:古人对寒冬的诗意命名

冬日雅言,古文中如何描绘寒冬之韵

寒冬在古文中并非仅有"冬"一字可表,文人墨客以丰富的想象力为这个季节赋予了诸多雅称,每一个称谓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蕴。"玄冬"一词源自《尔雅·释天》,"冬为玄英",黑色象征北方与冬季,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冬藏"二字道出了冬季万物休养生息的特质。

"严节"则突出了冬季的凛冽特征,晋代陆机《感时赋》有"悲严节之惨烈"之句,南朝梁元帝《纂要》云:"冬曰玄英、安宁、严节",将"严节"与"玄冬"并列为冬季的雅称,而"岁馀"则体现了古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认知,《初学记》卷三引《纂要》曰:"冬曰玄英,亦曰安宁,亦曰玄冬、三冬、九冬;天曰上天;风曰寒风;景曰冬景、岁馀。"将冬季视为一年将尽的时光。

"三冬"与"九冬"则通过数字展现了冬季的时间跨度,杜甫《遣兴五首》诗云:"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以"三冬"形容漫长的冬季;而"九冬"更是夸张地表现了冬季的绵长,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写道:"屈叔侠而优游,玩九冬之休暇。""安宁"一词则反映了古人冬季安闲的生活状态,与"玄冬"、"严节"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冬季的不同面向。

二、寒之表述:文言中形容寒冷的丰富词汇

古人对寒冷的描绘可谓穷形尽相,从轻微寒意到刺骨严寒皆有精准表述。"寒"字本身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像人在屋内以草避寒之形,《说文解字》释为"冻也",而"冽"字则形容寒冷刺骨,《诗经·曹风·下泉》有"冽彼下泉"之句,毛传注:"冽,寒也。"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将"冽"与水的清冷特质相结合。

"凛"字传达的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寒冷,《说文》:"凛,寒也。"宋玉《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虽言秋凛,却为冬日寒冷表述开辟了先河。"凄"字则带有萧瑟悲凉之意,《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凄风"即寒风,而"冱"字专指严寒冻结,《庄子·齐物论》:"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描述极寒之状。

更为形象的是"栗烈"一词,《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描绘寒风刺骨之态,而"凝寒"则表现了寒气凝结的特质,曹植《洛神赋》:"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其中虽未直言"凝寒",但其意境与冬季凝滞之气相通。

三、雪之吟咏:古代文学中的雪景描写

雪作为冬季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在古文中有着千姿百态的呈现。《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谢安与子侄咏雪的佳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成为千古咏雪名句。

张岱《湖心亭看雪》以简练笔墨勾勒出西湖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中"沆砀"一词形容雪气混茫之状,极为传神,而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仅二十字便营造出空寂冷峻的雪中世界。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对大观园雪景的描写堪称古典文学中雪景描写的巅峰:"(宝玉)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似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雪与梅的映衬,构成冬日最美的景致。

四、冬物志:古文中冬季特有物象的书写

古人对冬季特有物象的观察细致入微,并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冰"在古文中常被称作"凌"或"冱",《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描述了周代冬季储冰的习俗。《周礼》记载"凌人掌冰",说明古人已有完善的采冰、储冰制度,而"霰"作为下雪前的小冰粒,在《楚辞·九章·涉江》中被描绘为"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雾凇"这一奇特的冬季现象在宋代文献中已有记载,曾巩《冬夜即事》诗云:"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门雾凇寒",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木上,旦起视之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而"梅"作为冬季少有的开花植物,成为文人精神寄托,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将梅的孤高与冬的凛冽完美融合。

"枯木"在冬季呈现出独特的美感,苏轼《枯木怪石图》题跋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将冬季枯木的遒劲与文人傲骨相联系,而"冬笋"作为季节美味,在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被赞为"素食中第一品",体现了古人对冬季食材的珍视。

五、冬事记:古代冬季生活与风俗的文言记述

古文中对冬季生活与风俗的记述丰富多彩。《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开封的冬季景象:"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冬至作为重要节气,其庆祝活动被详细记录。

《荆楚岁时记》描述了南方冬季腊月风俗:"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腊八节的驱疫活动反映了古人冬季保健意识,而《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条记载了南宋临安冬季市集:"都下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

冬季农事在古文中也有体现,《四民月令》记载:"十月,培筑垣墙,塞向墐户,趣纳禾稼,毋或在野,可收芜菁及芥、葶苈、冬葵、莴苣,别䔉、韭。"反映了冬季农业生产活动,而冬季娱乐如冰嬉在《帝京景物略》中有生动描述:"冬水坚冰,一人引绳,一人踏木而行,倏忽驰骤,谓之'冰嬉',亦曰'走冰'。"

六、冬情赋:文言中冬季情感的表达方式

冬季在古文中常被用来烘托特定情感,思乡之情在冬季尤为浓烈,《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雪景反衬归乡的复杂心绪,杜甫《冬至》诗云:"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将冬至日的羁旅愁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孤独之感也常借冬景抒发,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简朴的冬日邀约中透露出深切的孤独,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描述永州冬日:"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将政治失意与冬季萧瑟心情相联系。

冬季亦有闲适之乐,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云:"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展现了隐士冬日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而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将个人命运变迁与冬日赏梅传统相对照,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冬言无尽——古文冬日书写的现代启示

古文中的冬季表达丰富多彩,从自然景象到人文情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冬日文化体系,这些表达不仅具有文学审美价值,更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借鉴古文冬日书写的技巧与意境,可使作品更具文化底蕴与艺术感染力,冬日古文犹如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古人的精神世界,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然与自我的诗意方式。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273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