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的咏是什么意思?——从诗歌标题看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传统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3日 阅读:54 评论:0

一首童诗引发的思考

咏鹅的咏是什么意思?——从诗歌标题看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传统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由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创作的《咏鹅》,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儿童启蒙教育的经典诗篇,它语言浅显易懂,意象生动鲜明,音韵朗朗上口,堪称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童真趣味的作品之一,当我们以成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这首诗时,一个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问题浮现出来:这首诗为何名为"咏鹅"?标题中的"咏"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诗学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咏"字的使用频率已大幅降低,我们更习惯说"写诗"、"作诗"而非"咏诗",这种语言习惯的变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与古典诗歌传统的疏离,重新解读"咏"字的含义,不仅是对一个汉字本义的探究,更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本质特征的一次深入思考,本文将从文字学、诗学和美学多个角度,全面剖析"咏"字在《咏鹅》这一诗题中的丰富意蕴,进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抒情传统与艺术精神。

一、"咏"字的文字学解析

从文字学角度考察,"咏"字由"口"和"永"两部分组成,属于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咏,歌也,从口,永声。"这一解释揭示了"咏"与声音、歌唱的本质联系。"永"作为声旁,不仅表音,也承载着"长"、"远"的意义,暗示"咏"是一种悠长、绵延的声音表达,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咏"字的早期形态更加形象地展现了人张口歌唱的情景,反映了先民通过声音抒发情感的基本方式。

在古代汉语中,"咏"与"歌"常可互训,但二者又有微妙差别。《诗经·周南·关雎》序言中提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的"咏歌"连用,表明"咏"与"歌"都是情感表达的方式,而"咏"更侧重于言语性的吟诵,"歌"则偏向音乐性的演唱,汉代学者郑玄在《毛诗正义》中注解:"发端曰言,答述曰语,直言曰言,论难曰语,长言曰咏,成文曰诗。"这进一步明确了"咏"作为一种"长言"——拉长声调、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形式。

"咏"字在历史演变中衍生出丰富含义。《尔雅·释乐》记载:"咏,讴也。"《玉篇》解释:"咏,长言也,歌也。"《广韵》则说:"咏,歌咏也。"这些古代辞书的解释共同勾勒出"咏"字的核心意义: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语言表达,介于日常言语和正式歌唱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咏"不仅指行为本身,也常用来指代这种行为产生的作品,如"咏怀"、"咏史"等诗体名称,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论中创作行为与创作成果的有机统一观。

二、"咏"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传统

"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核心概念之一,其诗学传统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量作品原本就是可以咏唱的歌词。《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分别对应民间歌谣、宫廷乐歌和宗庙祭祀音乐,都体现了"咏"的音乐本质,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实际上是对诗歌咏叹功能的全面概括,说明诗歌通过声音的感染力量实现其社会功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咏"的诗学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本质,刘勰《文心雕龙》专设《乐府》篇讨论歌诗创作,指出:"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这里的"永"即"咏",说明诗歌创作与音乐韵律密不可分,钟嵘《诗品》则更加明确地将"咏"与个人情感表达联系起来:"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这种以"咏"抒情的传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咏"的艺术也达到巅峰,诗人们不仅继承了前代的抒情传统,更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咏物"诗体,从李白的"咏月"、杜甫的"咏怀"、王维的"咏山水",到李商隐的"咏史",唐代诗人将"咏"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含蓄"、"自然"、"豪放"等风格概念,都可以视为对"咏"的不同表现方式的总结和提炼。

宋代以后,"咏"的传统在词这一新的诗歌形式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词最初被称为"曲子词",本就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歌词形式,苏轼、辛弃疾等词人拓展了词的抒情范围,使"咏"的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诗者,吟咏性情也"的著名论断,将"咏"与诗人性情的自然流露紧密联系在一起,奠定了后世对诗歌本质认识的基础。

三、《咏鹅》中"咏"的具体体现

回到骆宾王的《咏鹅》,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分析"咏"字在这首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从形式上看,《咏鹅》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全诗三句都以"鹅"字开头,形成重复的起兴手法,模拟了鹅叫的声音效果。"鹅鹅鹅"的重复不仅生动再现了鹅的鸣叫声,也为全诗奠定了轻快明朗的节奏基调,接下来的"曲项向天歌"进一步强化了声音意象,"歌"字与标题中的"咏"形成呼应,暗示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歌唱行为。

上看,《咏鹅》体现了典型的"咏物"诗特征,诗人不是简单地描述鹅的外形,而是通过儿童的眼光捕捉鹅最生动活泼的瞬间。"曲项"、"白毛"、"红掌"等特征描写简洁而传神,"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等动作刻画则赋予鹅以生命力和动态美,这种既写实又写意的表现手法,正是中国古典"咏物"诗的精髓所在——不是客观冷静的科学描述,而是充满主观情感的审美观照。

从情感表达看,《咏鹅》展现了儿童对自然生命的纯真喜爱和好奇,诗中没有任何复杂的象征或深刻的哲理,有的只是孩子对鹅这一动物的直观感受和天真想象,这种不加修饰、自然流露的情感,恰恰符合"咏"作为情感自然表达的本质,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咏鹅》正是这种"触物而成"的天然之作,体现了"咏"最本真的状态。

从创作心理看,《咏鹅》反映了"咏"作为即兴创作的特性,据《唐才子传》记载,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面对池塘中的鹅群即兴口占而成,这种即景生情、脱口而出的创作方式,与后世文人苦吟推敲的创作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咏"作为最原始、最自然的诗歌创作方式的魅力,清代诗论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即景会心,自然灵妙。"《咏鹅》正是这种"即景会心"的典范之作。

四、"咏"的美学内涵与文化意义

透过《咏鹅》这一典型案例,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咏"字所承载的丰富美学内涵和深刻文化意义。"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核心观念。

"咏"体现了"物感"说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文论认为,诗歌创作源于外物对内心的感召和触动。《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咏鹅》中,鹅的形象触动了儿童的心灵,引发其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咏"的冲动和表达,这种"物感"理论强调了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与西方模仿说形成鲜明对比。

"咏"反映了"言志"与"缘情"的统一,从《尚书》"诗言志"到陆机"诗缘情",中国诗学传统始终关注诗歌与内心世界的关系。"咏"既是对外物的描绘,也是对自我情感的表达。《咏鹅》看似单纯写鹅,实则展现了儿童纯真烂漫的心灵世界,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咏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诗人无拘无束的童真胸襟通过"咏"得到了完美呈现。

"咏"彰显了"中和"的美学理想。《礼记·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国古典艺术追求情感表达的有节制和恰到好处。《咏鹅》虽然出自孩童之手,但其情感表达既不过分热烈也不显得冷漠,而是保持着一种自然得体的平衡,三个短句,十八个字,却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传达出恰到好处的喜悦之情,这正是"咏"的艺术魅力所在。

从文化意义上看,"咏"的传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与西方诗歌传统更重视叙事和思辨不同,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强调即景生情、托物言志,这种审美取向与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一脉相承。"咏"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冷静观察和分析,而是主体与客体在情感层面的共鸣与交流。《咏鹅》中,孩子与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天然的亲近和理解,这正是中国文化中"万物有灵"观念的生动体现。

五、从"咏"看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传统

通过分析"咏"字的丰富内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抒情传统,与西方诗歌传统相比,中国古典诗词在抒情方式上表现出几个鲜明特点。

其一,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往往通过具体物象间接表达,而非直抒胸臆,正如《咏鹅》通过描绘鹅的形象和动作来表现儿童的喜悦,中国诗人很少直接说"我快乐"或"我悲伤",而是借助景物描写来传达情感,这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形成了中国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象。"这正是对中国诗歌以有限物象表达无限情感的艺术特征的准确概括。

其二,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强调即时性和现场感,大多数优秀诗篇都是诗人在特定场景中触景生情、即兴而作。《咏鹅》的创作故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特点,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的那种"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创作情境,正是中国文人最为推崇的创作状态,这种即时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保证了诗歌的新鲜感和感染力,避免了概念化和公式化的弊端。

其三,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追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好的诗词不是简单的情景描写加情感抒发,而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咏鹅》中,"曲项向天歌"既是鹅的动作描写,也隐含了儿童对鹅的拟人化想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既是客观景象,也渗透着孩子对色彩和动态的敏感与喜爱,清代画家石涛提出"一画"理论,强调艺术创作中主客体的统一,这与诗歌中"情景交融"的理念异曲同工。

其四,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从《诗经》开始,中国诗歌就与音乐密不可分。"咏"的本质就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语言表达。《咏鹅》虽然简短,但其声韵搭配、节奏变化都经过精心安排。"鹅鹅鹅"的重复,"歌"、"波"的押韵,"曲项"与"红掌"、"白毛"与"绿水"的对仗,都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美感的自觉追求,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故是渐近人情。"这句话揭示了汉语诗歌向音乐性发展的内在趋势,"咏"的传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重拾"咏"的艺术精神

在当代社会,古典诗词的创作和欣赏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诗歌不再与音乐紧密结合,"咏"的传统也日渐式微,人们更多地是用眼睛"读"诗而非用声音"咏"诗,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体验诗歌的方式,重新理解"咏"的含义和价值,对于复兴中国诗歌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咏鹅》作为一首流传千年的童诗,其魅力很大程度上正源于它完美体现了"咏"的艺术精神——纯真的情感、生动的意象、自然的表达、优美的韵律,当我们重新"咏"起这首诗时,不仅是在诵读一首古诗,也是在重温一种古老而美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咏"的传统,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那份对自然的敏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纯粹追求。

"咏"不仅是一种诗歌创作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从《咏鹅》的简单诗行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是对鹅的描绘,更是一个孩子对世界的惊奇发现和快乐歌唱,这种"咏"的精神——用心灵感受世界,用诗歌表达感动——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理解"咏鹅"的"咏"字深意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探索中华民族审美心灵的密码,也是在寻找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3522.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