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为华夏文明之瑰宝,其遣词造句精炼典雅,尤以虚词为要,今人习用“以示因果,然文言中其表述纷繁,或明或隐,或直或曲,本文考“之文言对应,溯其源流,析其用法,并附例证,以窥古人行文之妙。
文言表因果之词甚夥,依语境轻重,可分以下几类:
1.直陈因果:故、是以、由是
故:最为常见,义近“。《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接“故君子务本”,以“故”承前因后果。
是以:强调前因导果。《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是以鲜有败事。”
由是:表顺承之果。《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由是围汉王三匝。”
遂:表自然之果。《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遂适南冥。”
乃:多含转折或递进。《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不悦,乃罢之。”
因:直指前事为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3.典雅表述:是故、以故、缘此
是故:多用于论理。《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以故:偏重结果。《汉书·张骞传》:“骞以故得脱归。”
缘此:强调因果链条。《后汉书·列女传》:“缘此一心,遂成千古。”
文言虚词之用,需察语境、分文体:
1.史传文书:重实录,多用“故”“遂”
如《资治通鉴》载赤壁之战:“曹操兵败,故引军北还。”简明直述,不赘修饰。
2.论说文章:重逻辑,多用“是故”“是以”
如韩愈《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以“是故”强化推论。
3.诗词歌赋:重含蓄,多用“因”“乃”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以“因”暗引前文“越人语天姥”之因。
文言因果之词,亦有需辨析者:
今语“因而”表因果,然文言中“因”为介词,“而”为连词,如《史记·项羽本纪》:“因击沛公于坐。”此处“因”作“趁机”解,非因果关联。
文言“多表工具或缘由。《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注:“所以谓性善者,以其本心也。”此处“释原因,非结果。
“以”可表因果,亦可表手段。《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需依文断义。
为明其用,列今古对照数例:
1、今文:他勤奋读书,因此考中进士。
2、今文:天降大雨,因此道路断绝。
文言:天雨滂沱,由是道阻。(《水经注》笔法)
3、今文:她心怀仁德,因此百姓爱戴。
文言:其仁德内充,是以民怀之。(《左传》句式)
文言虚词之妙,在于以简驭繁,如“故”一字,可纳百因;“是以”二字,足显庄重,今人习文,当知“非唯一之选,酌选雅言,文气自升。
“之文言表述,犹如百川归海,或疾或徐,皆成章法,明其变,察其微,方能得文言三昧,昔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愿读者由“一词,窥见古文之渊雅,进而涵泳乎经史,驰骋于翰墨。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362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