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宋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描绘了夜晚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要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蕴,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注释和解读,本文将从字词注释、诗歌背景、意象分析、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全面解析《夜书所见》的深层含义。

一、诗歌原文及字词注释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带有凄凉之感。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古人常以梧桐象征离别和孤寂。
送寒声:传递出寒冷的声音,暗示秋意渐浓。
江上秋风:江边的秋风,既指自然之风,也暗含漂泊之感。
动客情: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挑促织:指儿童用草或细枝拨弄蟋蟀(促织即蟋蟀)。
篱落:篱笆,此处指农家院落。
一灯明:一盏灯亮着,与夜色形成对比,突出孤寂中的温暖。
二、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擅长写田园诗和抒情小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夜书所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宋代文人细腻的情感世界。
这首诗可能写于诗人漂泊在外时,宋代文人常有游历、仕宦的经历,叶绍翁或许在某个秋夜独宿江边,听到风吹梧叶的声音,看到远处儿童捉蟋蟀的情景,触发了思乡之情,诗中“客情”二字,表明诗人此时的身份是“客”,即漂泊在外的游子。
三、意象分析: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萧萧梧叶”:梧桐叶落象征秋天,也暗示时光流逝和人生漂泊。
“江上秋风”:秋风萧瑟,常与离愁别绪相关联,如《楚辞》中“悲哉秋之为气也”。
“夜深篱落”:夜色深沉,篱笆院落显得格外寂静,衬托诗人的孤独。
“儿童挑促织”:儿童无忧无虑地玩耍,与诗人的孤寂形成对比。
“一灯明”:灯象征温暖和希望,但在夜色中显得微弱,强化了诗人的漂泊感。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秋夜思乡的画面,既有自然的萧瑟,也有人间的温情,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艺术手法:对比与衬托
动景:风吹梧叶、儿童嬉戏。
静景:夜色深沉、孤灯微明。
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也突出了诗人的孤独。
儿童的天真与诗人的沧桑:儿童无忧无虑地玩耍,而诗人却因秋风触动乡愁。
灯光的温暖与夜色的寒冷:一盏孤灯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但无法驱散诗人的寂寞。
全诗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景物描写间接表达思乡之情,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
五、情感表达:游子的孤寂与乡愁
《夜书所见》的核心情感是“客情”,即游子在外漂泊的思乡之情,诗人通过秋风、梧叶、儿童、孤灯等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内心的孤独:
1、秋风梧叶:触发诗人的漂泊感。
2、儿童嬉戏:反衬诗人的孤寂。
3、深夜孤灯:象征诗人对家的思念。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虽有忧愁,但并不绝望,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怅惘,体现了宋代文人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
六、历代评论与解读
历代文人对《夜书所见》的评价多集中在它的意境和语言上:
明代·胡应麟:“叶诗清丽,如‘夜深篱落一灯明’,语淡而情深。”
清代·沈德潜:“此诗写客情,不言愁而愁自见。”
现代学者则更关注其意象组合和情感表达方式,认为这首诗体现了宋代诗歌“以景写情”的典型特征。
七、一首诗的多重解读
《夜书所见》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从字词注释到意象分析,从艺术手法到情感表达,这首诗展现了古典诗歌的深厚魅力,它不仅是一幅秋夜思乡图,更是一曲游子的心灵独白,通过细致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叶绍翁的诗歌艺术,也能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共有的乡愁情感。
1、《全宋诗》
2、钱钟书《宋诗选注》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374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