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度怎么读?——宋代诗人黄公度的名字解析与生平探微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代诗人黄公度(1109—1156)虽不如苏轼、陆游等人广为人知,但其诗作风格独特,影响深远,许多人在初次接触这位诗人时,往往会遇到一个基本问题:“黄公度”这个名字究竟怎么读?本文将从黄公度的名字读音入手,探讨其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在宋代诗坛的地位。
一、黄公度的名字怎么读?
“黄公度”这个名字的读音并不复杂,但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习惯,按照现代汉语拼音,其读音为:
Huáng Gōngdù
“黄”(Huáng):姓氏,与“皇帝”的“皇”同音。
“公”(Gōng):在古代常用于尊称,如“公子”“公卿”,此处为名字的一部分。
“度”(dù):意为“度量”“气度”,而非“度过”的“度”(duó)。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中,“度”字有时也读作“duó”,如“揣度”,但在“黄公度”这个名字中,应读作“dù”,这一读音在历代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如《宋史》《全宋诗》等均作“dù”音。
二、黄公度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福建莆田人,生于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他的一生跨越了北宋末年的动荡与南宋初年的重建,其诗歌创作也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黄公度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文,绍兴八年(1138年),他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平海军节度判官,由于南宋初年政治局势复杂,他并未立即获得重用。
由于黄公度性格刚直,不阿附权贵,尤其是与秦桧政见不合,他多次遭到排挤,绍兴十五年(1145年),他被贬至岭南(今广东一带),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坚持创作,留下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
晚年,黄公度获赦北归,但不久便因病去世,年仅47岁,尽管生命短暂,他的诗作却流传甚广,尤其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被后人誉为“南宋诗坛的清流”。
三、黄公度的诗歌风格与代表作
黄公度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见长,既有对山水田园的描绘,也有对家国命运的感慨,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黄公度在贬谪期间,游历岭南山水,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
>《题潮州韩文公祠》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首诗借韩愈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仍心系国家的胸怀。
由于身处南宋初年的动荡时期,黄公度的诗中也常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
>《闻时事有感》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化用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黄公度善于借物抒情,如《咏梅》《咏菊》等,均以物喻人,展现其高洁品格。
>《咏梅》
>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这首诗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仍坚守节操的精神。
四、黄公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尽管黄公度的名声不及苏轼、陆游等大家,但他在南宋诗坛仍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风格承袭杜甫、韩愈的写实传统,同时又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形成了清雅含蓄、深沉隽永的艺术特色,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他的诗“清丽可诵”,清代《四库全书》亦收录其《知稼翁集》,足见其文学价值。
五、为何要了解黄公度?
黄公度的一生虽短暂,但他的诗歌却跨越千年,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的名字——“黄公度”,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承载着一位文人的气节与风骨,当我们正确读出“Huáng Gōngdù”时,也是在走近这位宋代诗人的精神世界。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重读黄公度的诗作,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他的名字,他的诗,都值得被更多人记住。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399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2-27im
2025-04-20im
2025-05-03im
2024-03-06im
2024-03-01im
2025-05-04im
2025-05-02im
2025-02-16im
2025-05-01im
2025-04-27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