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字探微,从著娉婷看古典诗词中的隐秀美学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6日 阅读:11 评论:0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璀璨星河中,每个字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密码。"著娉婷"这一独特表达,出自宋代词人张先《行香子》中的"舞雪歌云,闲谈妆匀,蓝溪水、深染轻裙,酒香醺脸,粉色生春,更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江空无畔,凌波何处,月桥边、青柳朱门,断钟残角,又送黄昏,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著娉婷"三字尤为精妙,而"著"字的用法更是耐人寻味,这个看似平常的字,在诗词的特殊语境中,却有着丰富的解释可能性和美学意蕴,本文将从文字学、诗词修辞学和美学三个维度,深入剖析"著"字在"著娉婷"中的多重意涵,揭示中国古典诗词"隐秀"的美学特质。

著字探微,从著娉婷看古典诗词中的隐秀美学

从文字学角度考察,"著"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多音多义字,在甲骨文中,"著"的本字为"箸",象筷子夹物之形,后引申为"附着""显著"之意。《说文解字》释为"明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明显之称。"在语音上,"著"有zhù、zhuó、zhe三种读音,分别对应不同义项,读作zhuó时,有"附着""穿戴"之意,如"著衣";读作zhù时,意为"显著""著作";作为助词读轻声zhe,表示动作持续,在"著娉婷"这一语境中,"著"读作zhuó,但其具体含义仍需结合诗词整体意境来把握。

将"著娉婷"置于张先《行香子》全词中观照,方能准确捕捉"著"字的神韵,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动人形象:舞姿如雪飘飞,歌声似云缭绕,淡妆匀称,蓝溪水染就的轻裙飘逸,酒后面泛红晕,春意盎然,更兼言谈巧妙,性情美好,精神饱满,下阕转入抒情主人公的视角,写他伫立江边,望断天涯,不知那凌波仙子般的女子身在何处,唯见月桥边、青柳掩映的朱门,黄昏时分,断断续续的钟声和画角声中,他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交织成无尽的思念。"著娉婷"出现在过片处,既是对上阕女子形象的总结,又自然引出下阕的思念之情,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著娉婷"中"著"字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观点,每种解读都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视角,第一种解释将"著"理解为"附着""呈现",即"显现出娉婷的姿态",这种解读将"著"视为一个实义动词,强调女子由内而外自然流露的优美气质,如清代词学家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此词"著娉婷三字,写神不写貌",正是抓住了这种由内而外的风神韵致,第二种解释认为"著"通"着",为助词,无实义,"娉婷"作形容词用,整体意为"多么娉婷",这种解读突出了女子姿态的静态美感,使"娉婷"本身成为焦点,第三种解释则将"著"理解为"穿戴""佩带",将"娉婷"名词化,指代某种饰品或服饰,意为"佩戴着娉婷的饰品",这种物化解读虽较少被采纳,但提供了理解的新角度,第四种解释融合前几种观点,认为"著"字在此既有实义又带虚化倾向,处于虚实之间,正是这种模糊性创造了丰富的审美空间。

从修辞学角度看,"著娉婷"运用了"炼字"的艺术手法,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指出:"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张先作为"张三影"的创作者,尤擅锤炼字词。"著"字的选择既避免了直白表述的平庸,又创造了含蓄多义的审美效果,与类似表达比较,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用"绰约"形容仙子姿态;温庭筠《菩萨蛮》"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通过动作描写展现女子之美;而张先的"著娉婷"则另辟蹊径,以一个"著"字激活了整个画面,使美人形象既具体又空灵,这种表达与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含蓄婉约,或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的清新自然各有千秋,展现了宋词炼字艺术的多样风貌。

从美学层面审视,"著娉婷"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隐秀"的特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指隐含的深层意蕴,"秀"指突出的精彩表达。"著"字在"著娉婷"中恰是这种隐秀美学的完美体现——表面看是一个平常字,实则蕴含多重意味;看似简单表述,却能引发丰富联想,这种美学追求与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相通,都强调艺术表达应含蓄深远,避免直露,宋代美学崇尚"平淡"中的深远,苏轼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著娉婷"正是以平淡字眼寄托深远情思的典范。

"著娉婷"中的"著"字,看似微小,实则是一个凝聚着中国诗词美学精髓的文化符号,它启示我们,古典诗词的鉴赏需要字斟句酌的耐心,需要开放多元的视角,更需要对中国美学独特气质的深刻理解,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这种对单个字词的精心锤炼和多重意蕴的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古典诗词中的字词如同一个个密码,只有当我们放慢脚步,细心解读,才能真正领略其中蕴含的千年智慧与永恒美感。

"著"字在"著娉婷"中的艺术魅力,正是中国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美学特质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经典往往在细微处见精神,在平淡中显奇崛,正如清代袁枚所言:"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这种辩证的美学观,或许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历经千年仍能打动现代读者心灵的奥秘所在。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79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