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昌龄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深情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的深切思念,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对于许多学生和诗词爱好者来说,背诵这首诗可能并不容易,本文将从诗歌背景、内容解析、记忆技巧和情感共鸣四个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背诵这首诗。

李白和王昌龄都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两人交情深厚,王昌龄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李白得知后,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这首诗写于天宝年间,当时李白在扬州,听闻王昌龄被贬,心中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成为千古名句,展现了李白豪放浪漫的诗歌风格。
《送王昌龄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飘落,子规(杜鹃)啼鸣,渲染出暮春时节的凄凉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哀愁。
记忆技巧:想象暮春时节,杨花纷飞,杜鹃哀鸣的画面,增强画面感。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王昌龄被贬,已经过了五溪(湖南西部的水系),表达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
记忆技巧:联想“龙标”是王昌龄的贬谪地,“五溪”是必经之路,形成地理概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
诗人将自己的愁思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传达自己的心意。
记忆技巧:李白常以“明月”表达情感(如“举头望明月”),这句可联想为“借月传情”。
“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明月陪伴友人,直到遥远的夜郎(贵州一带),体现深切的思念。
记忆技巧:想象明月如信使,一路跟随友人,增强情感记忆。
背诵诗歌时,先理解每一句的含义和情感,而不是机械记忆,知道“杨花落尽”渲染哀愁,就能自然联想到下一句的“子规啼”。
将四句诗分成两部分:
这首诗体现了李白诗歌的典型特点:
古代送别诗常以景物烘托离情,如:
尽管时代不同,但离别之情是共通的,无论是朋友远行,还是亲人分别,我们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共鸣,背诵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理解。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90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3-05-25im
2024-01-14im
2025-04-18im
2023-06-19im
2023-06-24im
2023-05-25im
2025-04-18im
2023-05-25im
2025-04-17im
2025-01-19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