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采之道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阅读:63 评论:0

夫开采者,取天地之精华,掘山川之蕴藏,以资民用者也,自古及今,凡文明之兴,莫不赖开采之功,金玉出于沙石,铜铁生于矿脉,煤炭蕴于地底,盐卤藏于海井,开采之道,非独关乎财用,亦系乎国计民生,乃至天地自然之理也,故论开采,当明其源流,察其利弊,而后知其所宜。

开采之源流

论开采之道

开采之事,肇端于上古。《尚书·禹贡》载:“厥贡惟金三品。”盖言夏禹之时,已有金、银、铜之贡赋,可知开采之术,由来久矣。《周礼》有“矿人”之职,掌金玉锡石之地,辨其物而为之厉禁。《管子》亦云:“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是知古之圣王,皆重开采之事,以富国利民。

秦汉以降,开采之术益精。《史记·货殖列传》言:“江南出金锡连丹沙,山东多鱼盐漆丝。”汉武置盐铁官,专司开采煮炼,以充国用,唐时矿业大兴,《新唐书》载:“凡银、铜、铁、锡之冶,一百六十八。”宋则设坑冶务,以课矿税,明永乐间,郑和下西洋,亦携金银铜铁,以易海外珍奇,足见开采之利,通于四海。

开采之利

开采之利,首在资国用,金以铸币,铜以制器,铁以造兵,盐以调味,煤炭以燃火,皆民生所必需,故《盐铁论》云:“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昔管仲相齐,通鱼盐之利,齐国以霸;桑弘羊主汉廷,专盐铁之榷,武帝以富,开采之利,诚不可轻也。

次则开物成务,以利民用,古之陶者取土,冶者采矿,工匠制器,商贾流通,皆赖开采之功,若无铜铁,则无耒耜以耕;若无煤炭,则无炉火以冶;若无盐卤,则民食不甘,故《周易》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开采者,实开物成务之始也。

开采能兴地利,富民生,山泽之利,若弃而不采,则地宝湮没;若采而有度,则民享其惠,如《齐民要术》所言:“山泽之利,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昔人掘井得盐,则一乡富足;开矿得金,则一方兴盛,故善开采者,能变瘠土为沃壤,化穷乡为富邑。

开采之弊

然开采之弊,亦不可不察,其一,过度开采,则山川枯竭。《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开采亦然,若竭泽而渔,则后必无鱼,古之铜山,采尽则废;昔之金矿,掘空则贫,故《淮南子》云:“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开采之道,贵在可持续也。

其二,开采不慎,则伤民害物,矿洞深邃,常有坍塌之患;冶炼烟尘,多致瘴疠之灾,古之矿工,深入地下,性命悬于一线;今之开采,机械虽便,然水土污染,亦贻害无穷,故《吕氏春秋》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开采之术,当以安民为本。

其三,开采无度,则坏风水,损地脉,古人信山川有灵,地脉有气,若妄加穿凿,必致灾异。《葬书》云:“地有四势,气从八方。”若掘山过甚,则地气泄而风水败,故历代帝王,多禁私采,恐伤龙脉,虽今人视之为迷信,然生态平衡之理,实与之暗合。

开采之道

既知开采有利有弊,则当求其中道,何谓中道?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采之有时,治之有法。

取之有度者,不可贪多务得。《礼记》言:“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开采亦当如是,留其余地,以养再生,譬如伐木,取大留小;采矿,探富存贫,则资源可久,子孙可享。

用之有节者,当惜物省费。《墨子》云:“节俭则昌,淫佚则亡。”金玉虽贵,不可奢靡;铜铁虽多,不可浪费,古之帝王,以俭德垂训;今之开采,亦当以节约为先。

采之有时者,顺天应人。《月令》载:“孟冬,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开采亦当因时制宜,春夏养山,秋冬取矿,使天地之气不伤,万物之生不害。

治之有法者,立法以禁滥采,设官以督奸伪,如《唐律》有“盗掘矿砂”之罪,《大明律》设“私煎盐卤”之刑,今之世,更当以科技助开采,以法治护生态,使利国而不害民,取物而不伤天。

开采之道,关乎国计民生,系乎自然平衡,善开采者,富国利民;不善开采者,竭泽焚林,故《周易》曰:“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开采之术,当合于天道,顺于民心,方能长久。

今之世,科技日新,开采之技远胜古人,然贪欲亦甚于往昔,若不思节制,恐山川竭而祸患生,愿当世主开采者,鉴古知今,取利而避害,则天下幸甚,子孙幸甚!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96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