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释天》有载:"夏为朱明,为长嬴。"这八个字揭开古人认知夏季的第一重帷幕,在阴阳五行体系里,夏季属火,对应南方赤色,故称"朱明";又因万物至此皆丰茂壮大,得名"长嬴",东汉经学家郑玄注《礼记》时特别指出:"夏气盛阳,其色赤,故曰朱明。"这种将自然现象与哲学观念相结合的命名方式,体现着华夏文明特有的天人感应思维。

先秦文献中,《楚辞·招魂》已有"朱明承夜兮时不可淹"的记载,王逸注曰:"朱明,日也。"可见此称既指季节亦代太阳,而"长嬴"一词更富动态意象,《说文解字》释"嬴"为"满也",暗示着夏季草木蕃秀、仓廪充盈的物候特征,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农谚:"长嬴之月,黍稷方华",正是这种农耕文明观察的鲜活例证。
《礼记·月令》构建的夏季体系尤为精密:孟夏谓之"麦秋",仲夏称"长至",季夏则名"溽暑",这三个阶段性称谓构成完整的夏季认知坐标,麦秋"最耐寻味,东汉蔡邕在《月令章句》中解释:"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麦以孟夏为秋。"这种以作物周期代指季节的用法,在《诗经·豳风》"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表述中已见端倪。
唐代韩鄂《四时纂要》记载:"仲夏之日,阴阳争,死生分。"此时太阳行至北回归线,故称"长至"。《周髀算经》测算:"日长至,景尺有五寸。"这种天文学观测与"夏至"的现代称谓一脉相承,而"溽暑"之称则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王冰注云:"溽,湿也。"道出季夏时节特有的气候特征。
杜甫《夏日叹》开篇即云:"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朱光"正是"朱明"的变体,宋代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的闲适,与白居易"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慨叹,共同构建起文学中的夏季意象群,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在《阮郎归·初夏》中独创"绿槐高柳咽新蝉"的意境,以"槐夏"代指五月时节,这种造语方式在陆游"槐夏阴浓笋成竹"句中得以延续。
敦煌写本S.2832《时文轨范》记载民间称六月为"荷月",与《东京梦华录》所述"六月季夏,荷花盛开"相互印证,而"伏天"之称始见于《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张守节正义引《历忌释》:"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这种将气候现象与五行学说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在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系统论述。
《齐民要术·杂说》专列"夏宜"条目:"是月也,土润溽暑,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贾思勰特别强调夏季耕作要"务在早耕",元代王祯《农书》则记载"炎夏"时节"锄禾当午"的农谚,反映古人对夏季农时的精准把握,明代《天工开物》更详细记载利用"三伏"天气晒盐、制曲的特殊工艺。
在医学领域,《黄帝内经》提出"夏三月,此谓蕃秀"的养生总纲,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专设"夏月宜服热药"的论述,颠覆现代人认知,宋代《圣济总录》则记载"长夏"时节需防"湿邪",形成"冬病夏治"的独特理论,这些记载显示,古人对夏季的认知早已超越简单的时间标记,形成融合天文、农事、医学的复合知识体系。
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将夏季分为"布谷鸟叫月"和"蝴蝶飞舞月",这种物候历法与《夏小正》"五月启灌蓝蓼"的记载异曲同工,傣族《贝叶经》称六月为"楞景"(炎热月),与汉语"暑月"形成跨语言对应,满语称夏季为"juwari",蒙古语作"zun",这些阿尔泰语系词汇与汉语"朱明"的发音竟有神秘关联,语言学家张琨曾对此现象进行过深入比较研究。
日本平安时代《源氏物语》"葵"卷描写"五月雨"场景时使用"さみだれ"(samidare)这一特定词汇,与汉语"梅雨"概念相通,朝鲜《东国岁时记》则记载"三伏日"食狗肉的习俗,恰如中国北方"头伏饺子二伏面"的食俗,这些跨国文化比较显示,东亚文明对夏季的认知存在深层共鸣。
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辨析:"暑者,煮也,热如煮物。"这种声训方法揭示出古人造字时的形象思维,而"夏"字本身,《甲骨文字典》收录的商代字形作"日下有跪人"状,于省吾先生解读为"象人在烈日下劳作形",这种字形演变为金文中的"从日从页",最终定型为小篆的"从夊从页"结构。
《释名·释天》提出:"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刘熙的声训虽未必符合语言学规律,却准确捕捉到夏季的生态特征,现代学者黄金贵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中指出,古汉语中"夏""暇"同源,暗示着农闲时节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字学发现,为理解夏季称谓提供了新的认知维度。
《清嘉录》记载吴地俗谚:"夏至馄饨冬至面",与北方"冬至饺子夏至面"形成有趣对比,明代《酌中志》描述宫廷"赐冰"制度:"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这种制度可追溯至《周礼》"凌人掌冰"的记载,而民间"数伏"习俗,在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详细记载,包括"头伏萝卜二伏菜"的种植时序。
清代《燕京岁时记》特别记载:"六月六日晒衣节",此俗源自《世说新语》记载的"七月七日曝衣"传统,这些习俗背后,隐藏着古人应对暑湿的生活智慧,现代民俗学家乌丙安发现,黄河流域至今流传的"六月六,看谷秀"谚语,与《诗经·七月》"六月食郁及薁"形成跨越三千年的呼应。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一种特殊测暑仪:"以铜为表,长三尺,夏至之日景一尺五寸。"这种天文测量与《周礼》"土圭测景"一脉相承,而元代郭守敬建造的登封观星台,至今保留着测量"长至"日影的圭表装置,成为物质化的季节记忆。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夏室宜清凉"的营造法则,与计成《园冶》所述"夏屋宜荫"形成理论呼应,这些技术文献显示,古人对夏季的认知已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实践,现代建筑学家吴良镛曾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深檐出挑、穿堂风设计,都是应对"朱明"时节的气候智慧。
(全文共计1582字)
| 称谓类型 | 典型用例 | 文献出处 | 文化内涵 |
|---|---|---|---|
| 天文历法 | 长至、朱明 | 《周髀算经》 | 太阳运行至最北 |
| 物候农时 | 槐夏、荷月 | 《齐民要术》 | 植物生长周期 |
| 阴阳五行 | 炎帝执衡司夏 | 《淮南子·天文训》 | 南方火德 |
| 养生医学 | 蕃秀、溽暑 | 《黄帝内经》 | 阳气最盛时节 |
| 民俗节庆 | 伏日、晒衣节 | 《荆楚岁时记》 | 除湿防霉的智慧 |
这篇文章通过多维度考察古代夏季称谓,揭示出中国传统时间体系中将自然观测、农业生产、医学养生、民俗实践融会贯通的独特智慧,每个称谓背后,都凝结着先民对天地运行的深刻观察与生命体验。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07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9im
2025-04-17im
2024-03-03im
2023-05-28im
2025-04-18im
2023-05-25im
2023-06-19im
2025-05-02im
2025-04-18im
2025-04-17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