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的《春日偶成》全诗如下: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短短四句,却勾勒出一幅生动自然的春日图景,并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超脱。
程颢的诗风平实自然,不事雕琢,与其理学思想中的“简易”之道相契合,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简单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人生体悟。
程颢作为理学家,其诗歌往往承载着哲学思考。《春日偶成》虽看似一首闲适之作,实则蕴含了理学的核心观念。
程颢主张“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在诗中,“傍花随柳过前川”不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一种与自然共鸣的精神状态,他并非单纯欣赏风景,而是通过自然体验宇宙的生机与道体。
“时人不识余心乐”一句,暗合儒家“孔颜乐处”的思想,孔子曾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程颢的“乐”同样超越物质享受,是一种道德与宇宙合一的至高愉悦。
“将谓偷闲学少年”表明,世人往往以功利眼光看待事物,无法理解真正的精神自由,程颢批判了当时士人追逐名利的风气,提倡一种超脱的、向内求索的生活方式。
要深入理解《春日偶成》,还需结合程颢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既追求政治功业,又崇尚内在修养,程颢虽曾任官,但更注重心性之学,这首诗可能作于他辞官归隐或闲暇之时,反映了他对官场浮华的疏离。
北宋是理学形成的关键时期,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都在探索宇宙与人生的终极问题,程颢的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理学“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等命题的艺术表达。
据史料记载,程颢性格宽厚平和,待人温润如玉,与自然相处时尤为自在,他的诗歌风格也体现了这种“浑然与物同体”的境界。
程颢的这首诗虽短,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推崇“乐是心之本体”,与程颢的“余心乐”一脉相承,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也曾引用此诗,赞赏其自然天成的风格。
当代学者多从生态哲学、心灵修养等角度重新诠释此诗,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程颢的“闲适之乐”提供了一种对抗焦虑的生活方式。
《春日偶成》看似简单,却承载着程颢对自然、人生与宇宙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春天的赞歌,更是对“孔颜乐处”的生动诠释,在程颢看来,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物,而在于心灵与天理的契合。
当我们重读这首诗,或许能从中获得启示: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妨偶尔停下脚步,感受“云淡风轻”的自在,体味“傍花随柳”的悠然,寻找那份超越世俗的“余心乐”。
程颢的春日,不仅是千年前的一瞬,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境界。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80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5-11-0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