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走过几十万年历程,五千年先秦两汉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那个时候法家、儒家思想颇具影响力,对于个人修养、民族道德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更是亘古不变的代表之一。儒家强调仁爱,强调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诗歌自然受到崇尚,良好文化氛围催生了一批优秀诗人及作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这首诗无论是从词意还是音乐延伸上来看都是极其阳刚、激愤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以水的顺势为代入点开头,又在本体后加强说“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中黄河之水在喻为所指,拉出了一个比人更长、比国家更悠久的主题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感受那种“吟罢沉思坐阶前”的离愁别绪。至于"高堂明镜悲白发",虽然是生命屈辱感的象征,但也不过是个小皱纹,只是因为由此可知李白追求的豁达,他得凭借大军厮杀、充满烈酒和音乐的背景才能体现出来。
“才将剑着青松手,却应泪落红颜处。/ 无言谁会凭栏意,拟向瑶台弄玉篇。”
本诗三十二首,描写唐朝文化衰败,军事失败,民生困顿。寓意深刻,主旨深远。此诗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才将剑着青松手,却应泪落红颜处”,词中的“青松手”实则是戡定后伤病退休的杜甫的代入,“泪落红颜处”则更多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怀疑和不信任,这种内省精神在诗歌中特别可贵,也是一种阳刚之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赋中最长的并非开头,而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但开头两句诗却显出对逝去与回归、生命与死亡关系的漠然。这种漠然,就像悲剧的厄运或者艺术的力量一样无所施展,却永远渗透于白的每一行所显出的自信;也正是由于这种自信使得他身为一个庶民而写出诸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俳谐之作,表现了独立真正的个性,也才有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登至了民族诗歌之巅的阳刚之美。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因此荷花依旧。/ 望眼欲穿千里目,静躺悒梦绿荫斜。”
杨万里在创作上常有“写景、抒情、议论”三种手法同时采用的情况。对摄人的美景他要清晰,对离愁别绪他要真挚,对寄托情感的物象他要直白。而这句“落花有心随流水,流水无意恋落花”的第二句,情与景交融,引出“荷花依旧”,像在那银河里荡漾着的点点星光和天空中缓缓游动的彩云。这种凭着伶牙俐齿和一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式子,调动人们所有铺天盖地的感觉,并加以意义上的提炼,显然是这首诗最能代表阳刚之美的部分。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萍水相逢尽是他。”
苏轼不同于前几位诗人对历史、政治的关注,他更为关注骨子里的文化元素和情感因素。这首《定风波》,则是写高明泉复仇成功之后坐着碧瓦船在潇湘河系中景色变幻的激情诗。在显得嶙峋壮丽的景色里,写给人的却是略显疲惫的内心,这种本色难以喜忿的少許悲哀、这种衣衫褴褛的个人情向,正彰显出阳刚之美的巧妙之处。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催夜。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辛弃疾的词,夹杂着豪放风云,又不乏苍凉离愁。喝不完的酒,写不尽的诗,抒写一个梦想成真却失身殒命的世界,书写中国幽怨之美。这首《水龙吟》,既有西湖秋色的场景描写,也神妙地将自己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290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