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指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藉由“望指正”四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始终秉持诚信正义的信念,以及对朝政腐败的担忧。这种信念与担忧并行不悖,几乎成了唐代诗人笔下的标配。相应地,这四个字也成为了中华民族追求振兴的精神标志之一。至今,依然有许多文化符号、建筑物、组织以望指正为名。
“望指正”,首先是一种操守。唐代白居易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有着光辉的政治前途,但他却选择了放弃官职,回到江州南昌,从事水利工程和文字创作。在这个封建社会里,他的举动被视为非常古怪和无用,但他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畏困难和压力。同时,在他的文字中,我们还能看到他笃信疏导、恰当,善良、正直的人品特质。在唐代鱼龙混杂的朝堂中,这种特质显得更加珍贵。
“望指正”的诚信正义精神,在当代也有着广泛的意义。如今,社会发展速度快、交流渠道广、信息量大,一个人的红毯通行证或金钱财富都难以保障其权力和地位。唯有这种诚实、言出必行、顾全公众利益的品德,才能帮助一个人赢得道德上的认同和声誉上的口碑。
“望指正”,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渴望。唐代以来,腐败朝政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华夏大地。从“狄异《索虏行》扬州 Officer 一百二十万不吊,宁死不屈,甘愿受刑……明日咸阳作民暴动,八月京师生产变熟,南莲院放火,高力士老家萧墙也推出来断烂股之事论罪名。”的安史之乱到“范仲淹断纪录贪污案,被贬荒山”、“祸国殃民的巨贪权贵王安石,却成了科举制度之父”,朝廷的腐败糜烂问题让士人们感到无奈和脱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望指正”则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和振奋。“指正”二字,体现了唐代的士人群体对于当权者的批评与呼唤。当然,“指正”同时也提醒着每个人应该兼备真理、情理和法理,行事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不随波逐流,或出于私心杂音。只有多“指正”,少“绵薄”地真正去构建诚实守信和正义思维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有机会摆脱腐败的困境,走向繁荣昌盛。
四个字的“望指正”,在唐代长河中流转了一段时间,在当今也依然闪耀着光芒。只要我们仍然相信真善美,努力追求道义与智慧的人性价值,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搭建良性的社会协作平台,那么,望指正的旗帜将像流星一般在人们的心中燃起,带来宏伟而动态的生命碰撞和理想发挥,造福了个人、社会和国家。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371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