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宓的诗句

作者:im 时间:2023年05月31日 阅读:87 评论:0

  

静宓如梦境——静宓的诗句

静宓的诗句

  静宓,是一座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的名胜古迹。它自古以来被誉为“文化圣地、 秀丽山水、人文荟萃”,被誉为“天下静宓”。自汉、魏晋、唐、宋等时期,到北宋、南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相继留下了一批批著名的诗句。它们不仅言志高远、意境深邃,也是对古朴神秘的静宓描绘,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天,我们就走进静宓的诗句之中,感受那些典雅、古朴的语言韵味。

  

一、古代诗人的静宓情怀

  1. 竹林寺前残柳树,溪畔石桥流水急。(唐·白居易)
  2. 茅舍在灵庙前,青山常作云屏障。卧看百步耸峰立,起向千年老柏藏。(唐·李白)
  3. 江水横空正急奔,斗转星移始觉昏。郡师满眼看沟壑,溟海须臾散苍穹。(汉·张衡)

  这些古代大佬们,踏过这片古老的土地,听草长莺飞,吟赏山水之美, 《静宓诗集》中也收录了他们对静宓的描述。

  白居易笔下的一处竹林寺,依山傍水,望之如画。石桥曲折着延伸向远方,古树掩映,别有一番心醉神迷之感。与之相应,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茅舍在灵庙前”一篇,概括了它的秀美幽深,既体现了诗人的感慨也表达了对这里神秘之美的美好评价。

  东汉时期的张衡,《静宓图》是张衡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载有一组对静宓山势的精美描绘和重现。张衡笔下蜿蜒曲折的江水、生机勃勃的树木、峰峦叠嶂的山头,都赋予了静宓以高遐之韵。

  

二、宋代诗人笔下的静宓

  1. 仙镜照留滞,真珠摘滞存。(宋·周紫芝)
  2. 西湖六月桥边堤,凉风扇上九重帏。湖边粉堞分双影,碧梧浅绿与红泥。(宋·陆游)

  由于静宓在唐之后的诗题中早已风行周转,宋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出现有关的创作。以周紫芝、陆游等人所写的《龙泉寺》、《西湖六月》等诗为例,统统记录了他们对静宓的深情厚谊。

  周紫芝《龙泉诗》运用了仙女照镜、蜻蜓点水等诗句形容静宓的秀色。真珠摘滞存,指的是明镜,值得一提的是,在早期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过类似形容的语句。而陆游则以西湖六月为背景,在诗中大幅描绘了静宓的美景。碧梧浅绿、红泥之间,是一番好看的蓝天白云和水中花影。

  

三、明清时期的静宓

  1. 扪天岭上神仙窟,日绕峰环无俗土。(明·柳宗元)
  2. 里屋端枕门悬箔,斜阳照翠槐风散。(清·袁枚)
  3. 夕阳金屈岸半掩,古招书院翳萍生。落花相映穿堂燎,引客仙踪木末霆。(清·黄景仁)

  到了明清时期,静宓仍以优美的姿态引人注目,也更催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柳宗元在《景敷式微》一诗中写道,“扪天岭上神仙窟,日绕峰环无俗土”,喻静宓之美。 袁枚此处情感沉淀,用如同画面般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又如黄景仁在《静宓诗》中,荒原古招书院苍茫立于群山之中,与世界隔绝。那些美丽的画面,在他笔下以及很多其他的文学作品中尽显,极尽美妙。

  如今,当人们走近静宓时,总能感受到这座山水名胜的魅力。我们想起了唐朝李白“茅舍在灵庙前”的诗句,想起白居易“竹林寺前残柳树”的诗句,想起宋代陆游“西湖六月”的血雨腥风,这些怡人歌手都赋予了静宓深远的意义。

  

结论

  静宓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圣地之一,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而倍受文人雅士推崇。大量的古今文学作品中,关于静宓的描绘与赞美不可胜数,这代表着文学中的一种爱与承认。本诗集以静宓的特点为出发点,汇聚了古今中外各路诗人对此地的感怀与赞美。静宓如梦境,静宓的诗句如同一枚香炉之芳香,常令人回味。因此,静宓的美丽仍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发扬光大。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618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