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岩峭壁诗句

作者:im 时间:2023年06月05日 阅读:151 评论:0

  

探寻巉岩峭壁的诗意

巉岩峭壁诗句

  巉岩峭壁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奇景,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所钟爱的创作题材。他们通过吟咏诗句,将峭壁的雄伟壮观、独特风貌与人类的情感相结合,挥洒着他们智慧和灵气。今天,我们来一同探寻这些诗句背后的诗意。

  

1. 兀然耸立的峭壁

  有时候,我们看一个高大的山峰或者峭壁,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便在《岳阳楼记》中写到:“登高必自卑,眺远必自忘。”

  而唐代杜甫的《春望》也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实我认为,这种感觉并不只是来自高度带来的身体上的感觉,更是融入了人类的精神层面。站在峭壁下面,仰望那兀然耸立的高墙,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处不在的伟大力量之中,使人心怀敬畏之情,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微不足道的渺小。而这种场景,恰恰引发了一些文人墨客写出了许多半句诗。

  李白的《庐山谣》如是写道:“青枫叶落红霞暮,白露渐寒细如雨。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诗不仅从情感上抒发了在巉岩峭壁下的感受,也想把浩渺壮观的山水风光连同人类超越普通的前行精神融为一体。李白通过表现崇山峻岭的壮观景象,对个人及社会产生的一些想法、感悟进行表达。而这种感触,在巉岩峭壁的背景下被尤为推崇。

  

2. 悬崖峭壁中的寂静美

  由于峭壁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缄默,加之其特殊的境界感,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些静谧、幽美的词句。

  当唐代诗人王之涣在情思隽永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时,不难发现他就是在悬崖峭壁的幽谷之中,对外界爱怜之情和自己心灵的触动进行了深入剖析。

  李商隐在《杨柳枝词 / 我住长江头》中,也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刻画了一种寂静而美丽的画面。正是这样一种清新风景,引发了文人的情感共鸣和创作。

  

3. 描写巉岩峭壁的人物塑造与思考

  尽管我们无法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佛朗哥那么栩栩如生地描绘一个三维的人物形象,然而在文学作品中,描绘巉岩峭壁下走出来的“人”,其实也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词或许没有直接涉及峭壁的题材,然而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却给人留下极为深刻、历久弥新的印象。

  特别是唐代杜牧的名作《赤壁怀古》,更是采用了巉岩峭壁的场景,对“人”作了深入塑造。 杜牧用光影和物体形态的对比,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深沉而且韵味无穷的人物形象:“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 如险似峰的峭壁美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峭壁的认知和对其情感的理解逐渐被深化。不光是高山之巅或亚热带雨林中常见的峭壁精神,如险似峰和惊险刺激的峭壁视觉美学特征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方面。

  很多文学作品都提到了巉岩峭壁的另外一种意蕴——惊险与名留青史。如唐代白居易的名篇《浪淘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诗写的是白居易在路上欣赏阆风峡景时的感受。我认为,这尚不够,如果可以添入一种更加具有视觉惊喜性的表现手法,一定会使这首词更为精彩。 取极致的视觉效果,更能简要而形象地表达峭壁的惊险与危险,使人充分感受到其真实的单薄与坚强之处。

  

5. 雄奇壮观的峭壁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比较大众化、普通化的表现方式——描绘峭壁的雄奇壮观之处。

  千示百彰的唐代诗人王昌龄在《登绝顶山》这样写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句诗虽然没有太深奥的意蕴,但正因为它的简练和朴实无华,更具有广

标签: 峭壁 巉岩 情感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920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