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黑山羊”这个词语在中国北方早就有了,而这一词的来历尚不清楚。然而,因为它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学作品的良好题材。
黑山羊历史悠久,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畜牧业品种之一,被认为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之一。《诗经》中就有一首《采薇》中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羔裘豹褎,公车上阪。”这些词语所提到的羔裘,就是黑山羊皮制成的服装和鞍具。
历代文人名士亦多将“吃黑山羊”作为写作的主题或文学创作的背景。如唐代白居易的《日日醉中寻旧友》中有“醉中走出梓州城,荒郊空见黑山羊” ;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炎荒岁月惟多事,斗鸡胜貂冠,树羊牛饮”等,为这个词语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文化资源,黑山羊在文学上也不乏描写其食用之美的篇章。唐代韩愈的《论语释》中提到“礼有一羊腓误,则国坏;有一羊腓修,则国治”,可见羊肉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是一种重要的饮食文化。梁启超在《慈禧秘史》中曾提到,慈禧太后每天宴客,必以黑山羊肉做菜。
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唐僧他们就曾品尝了美味的黑山羊肉:“八戒忽道:‘师父不知,这路上山上虽无树木,却多有民家。那民家每遇八戒至,余米烹山鸡鹧鸪,是逢年过节才吃的珍馔。”话说他们吃了午饭,抹了嘴,才迈步出门。不多时,行者说道:‘师父别名花根底,今儿早上见了孙行者吃食。大肚婆家做好一筯子黑山羊肉,谁知被他一口便尽了。后来使的细嘴儿赖些剩汤锅渣的,弄了个饭团就是我吃了。”
由此可知,黑山羊肉香嫩可口,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与食材文化紧密相连。
时至当代,吃黑山羊依然是中国北方客家人自古以来的传统风味,也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经典主题。当代诗人李延庆在其《三思后作》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虽说它不及四不像的民风更能体现善于隐忍的人性精髓,但我深信,在通过饥饿与愤怒而企图摧垮台湾的大陆同志心目中,一个炖黑山羊仍有着相当美丽的形象。”诗人墨菲也曾在其作品《寅】品人生》中写道:“吃黑山羊的男子很懒,给别人省工夫的同时也爱懒惰,似乎爱把任务交给别人,心情一直很好的样子。”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但都围绕着“吃黑山羊”这一文化符号展开,反映出中国北方特有的风俗文化精神。
“吃黑山羊”成为文学作品的经典题材,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展现了中国北方的独特饮食文化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它即是一个品牌,又是一种文化内涵,体现了人民生活、历史文化、生存现状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其影响深刻,长期存在,将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206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