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涛

作者:im 时间:2023年06月07日 阅读:107 评论:0

  

诗句中的“涛”

诗句 涛

  “涛”这个字,在汉语词汇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使用。除了表示海洋中的巨浪,还可以指涌动的水流、气浪、人群声势等。在诗歌中,“涛”更是一种艺术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它可以感受到与自然的亲近、与心灵的共鸣。

  

01 《登高》

  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写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全诗以登高为主题,意境开阔,其中“海日”二字则意味着太阳从大海上升起,那份壮阔是超越常人的。如果从字词的总体格局来看,《登高》中用“涛”字最多,其高潮部分是在描写高山峻岭与森林苍翠之间所开拓的视野,如“四山不足重,天地皆为框。余言不尽,详情见诗。”这些“余言”中,写到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两句,初看好像与“涛”无关,但若作别解,则可将狂沙视为一种“涌动不息的水”,将其沙粒呼吸之间的噪音归结于涛声隆隆。

  

02 《离思五首·别董大》

  唐代诗人李白在《离思五首·别董大》中也有对“涛”字的运用,“岸芷汀兰溅清香,香影落绿波。晚凉天气初入秋,菊花白露霜。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在这首诗中,“涛”作为水的意象,诗人品尝着人生的滋味,向往波浪般的情感,反映了对身处异地的望眼欲穿。

  

03 《北海十三峰·其三》

  元代文学家和岘在《北海十三峰·其三》中写到:“洞口千涛万瀑,石壁四时积雪。成谷养童尚去,空山惟钓耕客。”观察这首诗,作者通过“千涛万瀑”来描述洞口,它们仿佛一种自然神仙般的存在在那里。整个诗的抒发,都在试图让人去感受那种孤豁的心。

  

04 《山居秋暝》

  唐代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山居秋暝》,以视觉、听觉和感觉为主,通过对山水自然美的表现,来涵养人的情操。其中“涛”字用的比较少,但是河流湖泊和海洋涛声不同,隐含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幽趣。

  

05 《南乡子》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南乡子》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看似简单却感人至深的词,其中“涛”字未曾用到,却透着一股含蓄深沉的中国式的怀旧情感。这里可以将孤坟形容成海里的一座孤岛,那堆石头、木板起了对人的符号作用,凝聚出了一股浓厚情感的阵阵涛声。

  

06 《江上渔者》

  宋代文化人王安石在《江上渔者》一诗中,写到江边独自钓鱼的渔翁,这“一个熟练而又美好的钓者,在边缘的江水和喧哗声里感到了动人的心灵自由。”该诗中提到“涛”二字的方面并不多,唯一的一句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朝思暮想的时候,“涛”成了一种内心的象征,透着一种对故乡的留恋和思念之情。

  

07 《临江仙·滁州西涧》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临江仙·滁州西涧》中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中对“涛”字并不多,但是在“春潮带雨晚来急”这一句中使用了“潮”字,描绘出喜人的景色,整首诗意境清新高远,表达了作者寻找自然美的情感。

  

08 《鹿柴》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鹿柴》中写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全诗通篇展现了自然风光与人类活动的亲密联系,将这关注点放在人们运用自然资源的过程性中,其中“涛”字并未出现。

  

09 《绝句·夜雨寄北》

  唐代文学家杜牧在《绝句·夜雨寄北》中写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如河,

标签: 诗人 情感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2136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