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然界中不断轮回,我们的世界也在无穷尽地变化。经过千万年的演化,月相成为了文学家和诗人们常用的意象之一,其美态更是能够代表万物之中的完美,为人们留下无数恢弘的想象空间。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描绘出一幅荒野、恬静、寂寥的美景。而在此后的话中,他又运用"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将这幅想象刻画得更加深刻。
当人们置身于寂静的环境之中,依然还是会有鲜明的亮点去引导我们的思维,伴随我们的身影流转往来。这正如同苏轼所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夜幕低垂、人们独处于寂静环境之中时,我们往往会出于此种想象与追思。
月色在词人笔下往往会成为依偎在人类温情中的美丽景象。
柳永的《江雪》中"影似青松盖,清如碧霄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概括了月色、冬雪、江水等超自然主题,并以无声、柔婉在人间作曲。卢纶的《长歌行》中则写道"表如受降城外烽火灭,卷土重来山下猛虎遍。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构成了一种悲壮气势的远景长调;杜甫写《春夜喜雨》中则构思出荡气回肠、跌宕起伏的艰壮境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谷鸟自相啼,何处最高楼?";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紧紧包裹我们于柔情之中。
月色在诗人心中,早已超越了其表象本身,成为他们揣摩日常生活离奇故事的窗口。从白居易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到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苏轼的《临安春雨初听罢》中,他让我们想起自然和文学都是一种宏大的近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而水调歌头·满江红更是一曲流传不死的爱情之歌。
在这注定缺少人性情感体现的广阔天地里,有限的情感常让人倍感珍贵。因为他的美,月亮在创意、浪漫和明亮中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可能。她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任由人们在笔下创建出如此精彩的故事。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2257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7im
2023-05-29im
2025-04-17im
2023-06-14im
2024-01-24im
2023-06-03im
2025-05-02im
2025-04-17im
2023-05-25im
2025-04-17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